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3-16
根据公司法规定,请求解散公司的主体必须是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这样的规定是为了防止多数派股东的专横行为,同时也防止个别股东滥用诉权。根据国际惯例,我国规定了享有请求权股东的持股比例,并确立了请求解散公司的股东应当符合“当时持股原则”,即在法定解散事由发生时仍具有公司股东身份。根据法哲学理念,“任何人不能从过错中获利”,对于就形成公司僵局负有过错的股东排除在请求权主体之外,以防止负有过错的股东通过诉讼获取不正当利益。
公司必须陷入僵局,即存在经营管理的严重困难情形。造成经营管理严重困难的原因可以包括投资决策错误、市场外部环境的改变、严重违约致公司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股东或管理人员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大股东操纵公司经营决策大权、股东个人因病、死亡、流亡、犯罪、迁居等造成股东合作关系破裂等各种原因。这不仅包括公司财务严重困难致使公司濒临破产、倒闭的情形,也包括公司管理瘫痪、重大经营决策不能正常进行、中小股东无法行使股东权利等情形。
公司僵局的继续存在会对股东利益造成重大损失。股东利益是指股东的基本权益和合理期望,包括股本、股息红利等自益权,以及表决、查询、监督等共益权。股东利益的损失应当是指股东在公司僵局持续存在的情况下,无法获得其应有的权益和利益,导致股东利益受到实质性损害。
解散公司是对公司最为严厉的制裁措施,一旦解散就需要进行清理程序,最终导致公司人格的消亡。这可能会减少公司的无形资产价值,如商标、商誉、专用技术等,并涉及到内外部众多法律关系的协调。因此,大多数国家将司法解散公司作为解决公司僵局不得以的手段而规定在法律中。其他途径指的是避免解散公司的解决公司僵局的某些救济方式,例如强制股份收购,即法院判令一方股东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另一方股东的股权,从而达到解决公司僵局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变更公司章程、撤销公司决议或行为、允许股东提起不公平妨碍之诉等方式来解决公司僵局。
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由全体股东组成,行使公司的职权。股东会行使的职权包括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决定有关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等。对于股东一致同意的事项,可以不召开股东会会议,直接作出决定,并由全体股东在决定文件上签名、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