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6-0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当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该合同。因此,承包合同只有一方签字的情况下,若该签字是在对方履行合同主要义务并持有相关证据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对方认可该合同,法律将予以支持。
在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常见的合同欺诈手段包括:
欺诈人通过伪造合同主体、伪造合同内容等手法,凭空捏造或虚构合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财物。可以是直接伪造合同,套取他人财物;也可以是先伪造一份合同,并用此合同引诱他人与之签订合同,骗取财物。
欺诈方利用一些单位或个人对某种紧缺或畅销商品的急需心理,谎称能提供这些商品,签订虚假的购销合同,骗取对方的定金或预付款。这种手段使欺诈方伪装成供货方来实施。
盗用、假冒名义可以是假冒知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理人、业务负责人,利用伪造的证明文件与对方签订合同;盗用他人盖好合同专用章的合同纸、介绍信、合同占用章,冒充该公司与他人订立合同;用他人已作废或遗失的合同纸、介绍信、合同专用章,冒充该公司的业务人员与他人订立合同;擅自刻制他人印章,冒充他人,打着别人的招牌与人签订合同。
欺诈方伪造营业执照,虚构企业名称、资金、经营范围等,采用根本不存在或未依法登记注册的单位与他人订立合同,骗取他人财物。
欺诈方虚构能带来高额利润的专利、高新技术,以包技术、包设备、包培训、包回收、包利润的名义引诱对方签订合同,连续骗取对方的转让费、培训费、设备费。
欺诈方先发布虚假广告和信息,引诱他人与之签订合同,骗取对方的中介费、立项费等财物。
欺诈人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引诱他人与之签订合同、履行合同,进而骗取对方的财物。
欺诈人先与对方签订合同,想方设法让对方先履行,待对方交付货物后,声称自己无力支付货款,愿以劣质产品抵货款。对方被逼无奈,只好接受欺诈人的条件。此时欺诈人便以劣质产品抵货款,使对方蒙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