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1-22
很多被拆迁户咨询律师时,常常提到自己没有任何相关材料。有些被拆迁户可能已领取了部分拆迁款,但没有与任何拆迁主体签署协议。还有一些被拆迁户被逼迫签署了空白协议,但具体协议内容并不清楚。这是在签署拆迁安置协议时常见的风险之一。这种风险一方面是因为被拆迁户对法律不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强势或自身的违法行为。因此,不签署协议或被逼迫签署空白协议会在协议履行过程中,特别是在补偿款数额、安置房套数等问题上容易引发纠纷。
在一些非正规房屋征收项目中,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作为协议甲方与被拆迁户签署拆迁协议。这直接违背了拆迁相关法律法规,并与合同相对方主体是否适格存在冲突。除了开发商作为合同甲方外,政府设置的临时拆迁指挥部也与被拆迁人签署了拆迁协议。目前法律对这种情况并没有太大的障碍,但一旦涉及诉讼,被告主体的选择同样需要明确。当然,在实际项目中,被拆迁户作为合同乙方也可能存在合同签订主体不适格的情况,比如房屋性质是公房、房屋产权人属于父辈或存在其他权利人等。因此,当一方缺乏主体资格签署拆迁补偿协议时,也会面临协议效力和履行等法律障碍。
拆迁双方签署的拆迁补偿协议中,对房屋的具体面积、门牌号等约定不清晰,可能导致潜在的协议约定不明确,进而导致协议双方,尤其是协议甲方在履行协议时产生分歧。根据《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商补充;无法达成补充协议的,应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因此,即使合同约定不明确,根据上述法律规定,拆迁协议双方完全可以协商补充,无法协商补充时,应根据合同相关条款或交易习惯进行确定。
这种情况是拆迁协议纠纷中最常见的形式。拆迁协议通常是拆迁人事先制定的书面格式范本,被拆迁人往往没有修改的权利和机会。因此,被拆迁人在草草签署协议后,可能会发现一些条款对自己不利。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对于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时,应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如果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应采用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如果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应采用非格式条款的解释。因此,对于合同条款的理解如果存在争议,应考虑合同的拟定主体是拆迁人一方制定的客观实际情况。
在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签署后,拆迁人可能迟迟不履行协议约定的支付补偿款或及时安置拆迁安置房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律师建议被拆迁户及时启动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权益,以防止诉讼时效过期或对方主体变更等导致维权困难的情况。此外,当拆迁人无法履行协议约定义务时,被拆迁人也应咨询专业人士,分析对方无法履行协议的具体原因,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自己的损失降至最低。
根据该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应根据该条例的规定,就补偿方式、补偿金额和支付期限、用于产权调换房屋的地点和面积、搬迁费、临时安置费或周转用房、停产停业损失、搬迁期限、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事项订立补偿协议。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补偿协议约定的义务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