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5-03
被执行人谢某、王某、李某原系合伙关系,对申请人黄某负有6万元的连带给付义务。申请人黄某与三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协议约定:黄某放弃3万元,剩余3万元由谢某付2万,王某付1万给黄某,并定于协议达成后二日内付清,其他问题互不追究。王某于协议订立后的次日就给付黄某1万元,并就此与黄某约定:王某付黄某1万元后,无论谢某、李某是否给付黄某,黄某均不再向王某主张任何权利。谢某未按和解协议约定履行义务,黄某遂申请恢复对原判决的执行。
该案恢复执行后,就如何执行存在以下分歧。
根据该意见,王某、李某仍负有连带的给付义务。理由如下:
首先,在和解协议中,黄某对3万元债权放弃并对李某免责,将三被执行人视作一个利益共同体,即“对方当事人”。因此,三被执行人作为和解协议中履行义务的一方,任一被执行人的不履行或不当履行,均视同该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第二款之规定,申请人黄某要求恢复原判决的执行,就是要求恢复所有内容的执行,包括三被执行人负连带责任这一内容的执行。
其次,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角度出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77条规定,被执行人是合伙组织,无能力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裁定追加该合伙组织的合伙人为被执行人。在本案中,和解协议让无能力履行的谢某承担大部分义务,而让有能力履行的王某、李某不承担或少承担,这对申请人黄某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在和解协议失效、执行原判决的时候,让王某、李某与未履行和解协议的谢某就剩余5万元负连带责任,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实现。
根据该意见,剩余款项5万元应由谢某一人承担。理由如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86条第一款规定,本案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变更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义务主体、数额和履行方式。在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内,各债务履行人应依和解协议约定各自分别履行自己的义务。履行者的行为阻却了原生效法律文书对其的法律拘束力。未履行者,应按原生效判决确定的内容继续承担给付义务。因此,免责者李某和履行了和解协议中1万元给付义务的王某,不应再受原判决的拘束。而不履行和解协议的谢某则应承担继续履行原判决的义务,其中王某已付的1万元应在执行时扣除。谢某实际还应给付黄某5万元,这实际也是原判决中“连带责任”在执行中的具体体现。
笔者认同第二种意见,并从诚实守信原则角度进行评析:
诚实守信原则是民事诉讼活动中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执行程序作为民事诉讼的一部分,对诚实守信原则也极为推崇。在本案中,王某和李某信赖和解协议的拘束力,履行了1万元的债务,是对和解协议的守信行为。如果因谢某不履行和解协议而导致原判决再次施加于王某和李某,并使他们承担连带责任,那么他们的守信行为所招致的后果较之谢某的失信行为招致的后果更为不公平,与诚实守信原则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