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24-11-19
根据《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权处分行为被认定为无效行为的例外。在我国民事立法上,无权处分行为一般应归于无效。
根据该条规定,无权处分行为被理解为我国民事立法针对无权处分行为所设置的一般规定,即效力待定行为。其中又存在两种不相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效力待定的无权处分行为是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合同即买卖合同;另一种观点认为,效力待定的无权处分行为应为物权行为即移转标的物所有权。
无权处分行为应认定为完全有效的行为,以保护多方利益,维护交易秩序,培育交易信用。
笔者赞同完全有效说的观点,因为:
为了理解与物权变动有关的无权处分行为的含义,首先需要了解与物权变动有关的处分行为的含义。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法制背景,不宜笼统对处分行为进行概念界定,而应以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为背景对其进行具体说明。简而言之,在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无权处分行为指的是对标的物没有处分权的当事人所进行的、以引起标的物的物权变动为目的的物权行为;而在债权意思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无权处分行为实际上指的是对特定标的物没有处分权的当事人所订立的、以引起标的物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债权合同。
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建立在物权与债权作为两种财产权的形态明确加以区分的基础上。在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债权合同仅产生债权债务关系,不导致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因此,作为无权处分行为的债权合同的效力判断独立于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的判断。
有人认为,《合同法》第132条第1款规定的“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属于合同法上的强制性规定,根据《合同法》第52条第5项的规定,将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认定为无效合同。然而,该条款并非合同法上的强制性规定,因为它仅是倡导性地提出一种立法者认为较佳的模式,并不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产生实质性影响。
认定无权处分行为为有效行为,并不意味着排除《合同法》第51条的适用。我国动产物权变动通过任意性规定来确定物权变动模式,允许当事人约定选择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物权变动模式。因此,无权处分行为若欲成为生效的合同行为,可以依据第51条规定的权利人追认、无处分权人取得处分权两种途径,使合同自始生效或自无处分权人取得处分权之时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