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的性质是什么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6-27
不当得利的性质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整理了一下有关资料,请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吧!
不当得利的性质
不当得利的定义
不当得利是指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一个人通过他人的损失而获得利益。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的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合法依据地取得不当利益,并给他人造成损失,那么他应该返还所获得的不当得利给受损失的人。因为不当得利没有法律依据,所以它既不能受到法律保护,也不能成为合法权益。不当得利之债是指由于不当得利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不当得利的人被称为受益人,他是不当得利之债的债务人,有义务返还不当得利。而遭受财产损失的人被称为受害人,他是不当得利之债的债权人,享有请求返还不当得利的权利。
不当得利制度的发展
我国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制度最早是在中华民国时代引入的,它是从前苏联继承罗马法发展而来的。这个制度对于我国建国后的不当得利制度的研究和确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当得利制度作为一项独立的债法制度,最早在我国的《民法通则》第92条中得到规定。然而,由于法律规定相对简单,学术界对于不当得利制度的理解和立法方面的观点存在较大分歧,且相关研究较为有限。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因此我国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制度在理论和立法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不当得利的性质:法律事实还是行为?
不同观点
关于不当得利的性质,学界存在不同观点。一些人认为不当得利属于法律事实,因为不当得利是一种法律事实,是债务产生的依据。不当得利引起的债务完全基于法律规定,而不是当事人的意愿。另一些人则认为不当得利只是债务产生的依据,不当得利本身是一种事件。在此观点下,不当得利的产生与当事人的意愿无关。本文作者认为不当得利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判断事件与行为是否与当事人的意愿有关。不当得利的产生并不基于当事人的意愿,而是基于法律的规定。因此,不当得利不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受益人返还不当得利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行为。这是受损人(债权人)有意愿的行为表现,并且可以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