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5-01-2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如果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并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根据这种情况,不当得利的获得者应当负有返还的义务。例如,在售货时多收货款或拾得遗失物据为己有等行为都属于不当得利。
在不当得利的情况下,获得利益的一方被称为受益人,遭受损害的一方被称为受害人。受益人和受害人之间形成了债务关系,受益人为债务人,受害人为债权人。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是司法实务中用于判案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也是不当得利制度完善的标志。在我国,大多数学者主张四个构成要件,少数学者主张三个构成要件。四个构成要件包括:一方获得利益,致他方受到损失,受益和受损之间有因果联系,无法律上的原因。笔者认为,四个构成要件更具体,更易于把握和控制,可以更好地调整不当得利的内部关系,并对不当得利进行严格限制,真正起到以制度代替衡平,防止滥用的作用。
首先,一方获得利益是构成不当得利的要件之一。一方获得利益是指因为某种法律事实结果的产生,使得当事人的财产增加或者获得利益的积累,但不包括精神利益。获得利益可以是财产或权利的增加,也可以是费用等利益的减少。
其次,他方利益受损是构成不当得利的要件之一。他方利益受损是指因为一定的事实导致财产总额减少。如果只有一方获得利益而没有造成他人损失,就不构成不当得利。例如,如果某人拾得他人抛弃的沙发,这并不仅仅是减少他人现有财产的损失,还包括他人本应获得但未获得的利益。举个例子,甲租房给乙,乙未经授权将房子转租给他人,导致房东甲受到损失。
此外,获得利益和利益受损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受损失是由获得利益的人造成的后果。受损失人的损失和受益人的受益范围不必完全相同,只影响义务人返还义务的范围,形式上不必相同。例如,甲将乙的古董卖给丙,甲获得了古董的钱,而乙失去了对该物品的所有权,但这并不影响不当得利的成立。
最后,获得利益和利益受损均没有法律根据是构成不当得利的核心要件。各个国家对不当得利的实体法律规定可能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强调取得利益的不当性,即“没有合法根据”或“没有法律上的原因”。无法律上的原因可以是从一开始就没有原因,也可以是事后丧失了原因。例如,无权人有偿处分他人财物并获得利益是从一开始就没有原因,而合同履行后被确认为无效则是事后丧失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