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8-11
世界各国法律都规定了禁止债权让与的若干情况。根据我国《合同法》第79条的规定以及其他国家的相应规定,我们来分析国际保理中应收账款的转让在何种情况下属于禁止转让的债权。
根据合同权利的性质,有些债权只能在特定当事人之间生效,如果转让给第三人,将会改变合同内容,破坏合同的同一性。根据《美国统一商法典》2-210条的规定,货物买卖合同的权利让与是不可行的。此外,根据《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的概括,当一种合同权利的让与会实质性地改变债务人的义务、增加债务人的责任或风险、阻碍债务人获得对应履行的机会或减少该对应履行的价值时,该合同权利是不可让与的。
在国际保理中,应收账款通常是出口商根据买卖合同或服务合同提供货物或服务而产生的尚未得到支付的款项。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情况来看,应收账款并不属于禁止转让的债权。但如果涉及到服务贸易,并且服务是以特定人的服务为前提,那么这种因提供服务贸易而产生的债权有可能是禁止转让的。
根据英国普通法,合同项下权利必须通过诉讼才能落实,普通法不允许这些权利的让与,以防止诉棍受让这些权利并分享诉讼收入。不过衡平法则把受让人看成在财产上取得权益的人,不一定都是诉棍。现在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主要是指制定法规定的债权不得转让的情况。
在国际保理中,如果保理商接受转让的债权是法律禁止转让的债权,那么保理商可能会陷入债权转让合法性的纠纷中,因此保理商需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可以在订立合同时或之后约定禁止任何一方转让合同权利。只要这种约定不违反法律和公共政策,就会产生法律效力。
在国际保理业务中,如果买卖合同中列入禁止债权转让的条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是否可以向保理商进行抗辩呢?根据普通法,合同中的禁止权利转让条款通常是有效的。然而,判例表明这种规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合同中的措辞表明,债权人不转让其合同权利构成了合同的条件,那么违反这一条件而进行的权利转让就没有强制执行力。
在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当事人是否有禁止债权转让的特别约定已经没有意义。然而,根据我国的新《合同法》,当事人约定禁止债权转让的,债权不得转让。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禁止债权转让的约定可能会有例外。例如,如果债务人主动向保理商进行支付,那么债务人就被认为是放弃了其禁止转让的约定。此外,如果禁止转让的约定是在债权转让后才订立的,那么该约定将无效。同时,这种约定也不能违反公共政策。
总的来说,在国际保理业务中,禁止转让债权的约定对保理商的受让应收账款债权可能会产生影响。因此,在办理国际保理业务时,保理商最好不要接受含有禁止转让条款的买卖合同项下的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