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7-14
根据物权法定主义原则来考察抵押担保的期限问题,可以发现担保法第五十二条明确规定了抵押权的效力存续期限。根据该规定,只要债权存在,抵押权就会存在;只有在债权消灭时,抵押权才会消灭。当抵押担保的债权因清偿、提存、抵销、免除、混同等原因全部消灭时,抵押权也会随之消灭。
除了因为主债权消灭而导致抵押权消灭外,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抵押权还可以因抵押权的实现、抵押物的灭失、抵押合同的解除、抵押物转让价款的提存而消灭。换句话说,只要债权尚未消灭、抵押物尚未灭失等法律规定的抵押权效力终止情形尚未出现,抵押权就会自抵押合同生效后一直存在,而不会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而转移。因此,如果当事人排除了担保法第五十二条的适用,另行约定抵押担保的期限,或者登记机关违反上述法律规定,擅自设定抵押担保的续展期限,都违背了物权法定主义原则,应被认定为无效。
首先,抵押权是一种从属于主债权的它物权,其担保性决定了它与主债权不可分割。如果当事人可以约定抵押期限,那么就意味着抵押权的担保功能将受到当事人,尤其是债务人的制约。
抵押担保的信用取决于抵押物的价值维持。如果允许当事人约定抵押期限以限制抵押权的效力,将直接降低抵押担保的信用。其次,在担保实践中,抵押期间的设立不利于债权的保护,增加了抵押成本。如果承认抵押期间,尤其是登记机关登记的抵押期间,可以消灭抵押权,那么当期间届满时抵押权就会消灭,这将导致债权无法得到有效的担保。由于登记机关强制性登记的担保期间存在,债权人和担保人就必须定期办理续登手续,这不仅需要支付登记费用,还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担保物并支付评估费用,从而显著增加了担保成本。同时,抵押期间的设立为抵押人和债务人恶意对抗抵押权人行使抵押物权利提供了有利空间。长期以往,这将不利于担保市场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增加债权风险。
《担保法解释》第12条明确规定:“当事人约定的或者登记部门要求登记的担保期间,对担保物权的存续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这一规定从根本上否定了约定抵押期限的效力,毕竟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自治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方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