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7-22
(1) 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必须以债务人对次债务人享有到期债权为前提。如果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根本不存在或者尚未到期,债权人无法主张代位权。无论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到期债权发生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之前还是之后,都不会影响债权人代位权的成立和行使。
(2) 从到期债权的内容来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债权必须是以金钱给付为内容的。对于以非金钱给付为内容的债权,如不作为债权或者以劳务为标的的债权,债权人无权行使代位权。
(3) 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权利必须是债务人的现有权利。对于将来的债权,债权人无权请求代位行使。
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指的是债务人有能力行使却不行使其到期债权。债务人应行使到期债权,如果不及时行使,则该权利可能会消失,如请求权因时效完成而消失,受偿权因未申报破产债权而丧失。债务人能行使到期债权,指的是债务人客观上有能力行使权利并且没有无法行使的情况。如果债务人客观上无法行使权利,债权人无权代位行使。
只有在债务人已陷入履行迟延的情况下,债权人的代位权才有行使的必要。附有停止条件的债权在条件成就之前无法成立代位权。已经发生的债权在债务人迟延履行之前,债权人的债权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尚不确定,代位权的行使也不现实。只有在债务人已陷入履行迟延但仍怠于行使其对次债务人的到期债权,自身又无力清偿债务,债权人的债权存在现实的无法实现的危险时,债权人的代位权才有行使的必要。债务有履行期限的,债务人在届期不履行即构成迟延;债务没有履行期限的,经债权人催告后,债务人仍不履行即构成迟延。然而,债权人为了保护债务人的权益采取的行为,如中断时效、申请登记、申报破产债权等,可以不必等债务人履行迟延时即可行使。
只有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的行为给债权人造成损害时,债权人才有行使代位权的必要。如果债权人不行使代位权,债权人的债权有无法获得满足的风险,债权人才有行使代位权以保全自己债权实现的必要。如果债务人的财产足以清偿其债务,债权人的债权没有无法实现的风险,债权人只需请求法院依法强制执行即可使其债权得以实现或满足,此时没有行使代位权的必要。对于特定债权和与债务人资力无关的债权,不以债务人无资力为必要条件。
(1) 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诉讼经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次债务人应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消灭。
(2) 债务人对其债权的处分权受到代位权行使的限制。
(1) 次债务人在代位权诉讼中处于被告的诉讼地位,可以向债权人主张自己对债务人的一切抗辩。
(2) 经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次债务人应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
(3) 在代位权诉讼中,债权人胜诉时,诉讼费用由次债务人承担,并从实现的债权中优先支付。
(1) 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73条规定提起代位权诉讼时,由被告住所地的法院管辖。
(2) 债权人只能在其债权额内提起代位权诉讼,且不得超出债务人权利的范围。
(3) 经审理确认代位权成立并经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
债权人代位权的成立需要债务人怠于行使其权利。传统理论认为,怠于行使权利主要表现为根本不主张权利或迟延行使权利。只要债务人已经行使自己的权利,纵使其方法不当或后果不利,债权人也无权行使代位权,更不能根据债权人的主观意愿来认定债务人行使对第三人权利的方法是否适当以及后果的好坏。例如,债务人承诺了以其不利的代物清偿或因不适当的诉讼方法而败诉,债权人无权代替债务人擅自坚持以己方有利的代物清偿或采取其他诉讼方法。对于债权人因此而遭受的不利,可以通过其他制度进行补救。例如,在债务人的诉讼方法不适当时,为防止因诉讼方法不当而败诉,最终导致债务人的责任财产在数量上减少,根据《日本民事诉讼法》第64条的规定,债权人有权以诉讼辅助人的身份参加诉讼,以保全自己的权利;根据《日本民事诉讼法》第71条的规定,在个别情况下,债权人可以以当事人的身份参加诉讼,以保全自己的权利。
我国现行法修正了“怠于行使权利主要表现为根本不主张权利或迟延行使权利”的界定,将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的情形作了扩展。因此,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机会更多了,合同相对性原则的适用范围也相应缩小。例如,《合同法解释(一)》第13条第1款规定,债务人在不履行对债权人的到期债务的情况下,不以诉讼方式或仲裁方式向其债务人主张到期债权,就构成怠于行使对第三人的权利。诉讼或仲裁方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债务人的权利行使情况,其证明力最为直接和确凿;而非诉讼和仲裁方式,即债务人直接请求第三人履行的方式,在识别债务人是否确实行使权利的问题上相对困难。因为在非诉讼和仲裁方式下,其权利行使与否更多地取决于债务人和第三人是否承认。如果债务人实际上未行使权利却谎称已经行使,甚至债务人和次债务人恶意串通欺骗债权人,都不容易查清。《合同法解释(一)》第13条第1款的规定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即只承认债务人以诉讼或仲裁方式请求次债务人履行来行使权利,从而防止债务人和次债务人谎称已经行使权利的企图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