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9-06
《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取代了《合同法》。在此之前,《合同法》规定了我国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我国的代位权制度在内容上比较完整,具有以下功能:
我国的代位权制度在《合同法》第73条和《合同法解释》(一)的第11条至22条中作了全面而详细的规定,包括代位权的设立目的、行使要件、行使方式、效果归属、客体范围以及代位权诉讼等问题。相比之下,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律对代位权的规定较为笼统。因此,我国的代位权制度更具操作性。
我国的《合同法解释》(一)第12条详细列举了不属于代位权客体范围的权利,包括基于扶养关系、抚养关系、赡养关系、继承关系产生的给付请求和劳动报酬、退休金、养老金、抚恤金、安置费、人寿保险、人身伤害赔偿等十一种权利。这些权利为专属债务人的权利,不得作为代位权的客体提起诉讼。相比之下,日本法和我国台湾法对此方面的规定较为概括,没有详细列举。因此,我国的代位权制度更明确。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债权人一旦启动代位权诉讼,就在债权人和次债务人之间创设了新的有直接后果的权利义务关系。债权人可以越过债务人直接将次债务人作为债权人的债务人,成为次债务人的清偿行为的直接受益者。而根据外国法律的规定,债权人启动代位权诉讼后,次债务人的履行结果的受益者是全体债权人,没有建立新的债权债务关系。
我国代位权制度确立了“直接受偿规则”,这将极大地促使该制度的效能发挥。债权人可以直接从次债务人那里获得清偿,提高了债权人的权益保障。
为了保护债权人的权益,同时保护债务人和次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人民法院在受理债权人诉请行使代位权的案件时,首先应审查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是否存在合法有效的债权债务关系。
债务人对第三人必须享有权利,并且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债权债务关系。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人才能成为次债务人,债权人才能代位行使权利。
可代位行使的权利仅限于债务人对第三人享有的合法有效的债权。对于专属于债务人本身的权利,如结婚生子的否认权、抚养请求权等,债权人不能代位行使。此外,基于非法原因而成立的权利也不应当代位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