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5-03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债权人代位权诉讼的客体是到期债权。代位权的行使范围受限于债权人的债权。这与传统民法的要求是一致的。学说普遍认为,“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意味着某一债权人行使代位权时,只能以自身的债权为基础,不能以未行使代位权的全体债权人的债权为保全的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司法解释(一)》对债权人代位权的客体进行了严格限制,仅将其限定为“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到期债权”,且必须是非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到期债权。其他类型的债权不属于可以行使代位权的对象。
这一解释的目的是考虑到对非金钱给付内容的权利行使代位权对于债权的保障意义不大,且程序复杂,可能过度干预债务人的权利。这样的限制便于法院对此类案件进行审理。然而,这一解释过于明显地限制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可能不是最佳解决方案。
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法国、日本、意大利等设有代位权制度的国家对于代位权的适用,并未将代位权行使的客体限制于金钱债务,这可以更大范围地保护债权人,督促债务人积极履行债务。例如,史尚宽先生在《债法总论》中提到,代位权的客体应为债务人现有的非专属于债务人本身的财产权,而不仅仅是私权,也可以是公权。
我国的司法解释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对于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说明,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确保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因此,司法解释是正确适用法律的重要保证。然而,如果司法解释事实上成为立法解释甚至修改立法,就与法理原则相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司法解释(一)》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该司法解释对于代位权诉讼的客体进行了严格且狭隘的限制,与被解释的合同法产生了分歧。实践中往往以司法解释为准,但这是违反宪法关于法律效力层级原则的基础。
即便司法解释对于代位权诉讼的客体进行了严格限制,如果原告以其他非金钱债权作为代位权诉讼的客体,法院是否可以拒绝受理并以此为由拒绝保护?如果不受理,就违反了合同法的规定;如果受理,又与司法解释的规定不符。这种情况下,法院应该以哪个为准?第三种可能是法院先受理,但基于司法解释的规定,驳回当事人的诉求。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并没有依据这一理由。这给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以及法院对案件的受理制造了两难境地,也可能导致对法律的信仰受损。
根据现行法律规范,代位诉权和代位执行在法律上具有质的区别。代位诉权是合同法设定的合同债权人享有的一项权利,而代位执行是程序法规定的一项执行措施。代位诉权是作为实体法规定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合同相对人的重要权利。代位诉权的确认需要人民法院通过诉讼程序,最终的实现需要通过判决后第三人自觉履行或强制执行。代位执行不仅是申请执行人享有的一种“实体权利”,还包括依照法定程序要求第三人偿还债权的权利,不再是一种“拟定权利”,而是债权的完全实现。
一般而言,代位权的客体是债务人对第三人的权利,但非财产权利、主要在于保护权利人无形利益的财产权、禁止扣押的权利及不得转让的权利除外。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代位权的客体仅限于金钱债务。而代位申请执行的客体根据《若干意见》的规定为债务人对第三债务人的已到期债权。
代位诉权和代位执行虽然有一些共同的前提条件,但在适用条件上存在显著差异。首先,代位执行的第三人必须没有异议,即该第三人对所欠债务认可,没有争议,或者债权债务关系清楚,第三人提出的异议理由不成立。而合同债权人行使代位诉权时没有这样的限制规定。其次,代位执行可以由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必要时法院还可直接通知第三人代为履行。而代位诉权的行使只能是合同债权人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出请求。最后,代位执行的前提条件是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即被执行人暂无偿还能力或只有部分偿付能力,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状,不容置疑。而代位诉权的行使只要债权人的债权存在可能无法实现的“危险”,这只是一种“可能”,债务人应当行使并且有能力行使,但选择不行使。如果不及时行使,权利可能消失或受到更大的“危险”。
代位权行使后,代位诉讼获得胜诉判决后,第三债务人应向债务人清偿债务,并且该第三人所交付的财产应作为债务人的总财产,用于清偿全体债权人的债务。代位的债权人并不能因此而获得优先受偿权。而在代位申请执行中,对债务人负有到期债权的第三债务人必须直接向执行申请人清偿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