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3-26
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禁止债权让与。然而,各国立法对于这种特约的效力持不同态度。法国民法认为这种特约无效,日本民法认为其有效,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意大利民法和台湾地区民法也有类似规定。美国统一商法典明确禁止设立限制债权转让的条款。
我国《合同法》第79条已明确确认禁止债权让与特约的法律效力。然而,如果当事人违反了禁止转让协议,债权的转让是否有效呢?由于债权通常具有非公开性,第三人并不知道其内容。禁止转让协议也是如此,作为受让人的第三人常常并不知道原债权债务人之间订立了转让协议而仍然与债权人达成转让债权的协议。因此,关键是要确定该第三人是否为善意。如果是善意第三人,理应受到法律保护。
关于债权转让的形式要件,我国的《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均未明确规定,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债权转让为不要式合同,既可采取口头形式也可采用书面形式。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律对债权转让形式应有特别要求,规定债权转让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从我国现行法规定来看,《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在当事人没有特别约定和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可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及其他形式。对于债权转让合同未在合同法及其他任何相关法律规定中作出特别形式的要求,那么它就可以依一般原则采取法律允许的任何形式,而不一定非采取书面形式不可。
然而,在保理中,由于涉及多方当事人和多种权利冲突,应收款转让债权让与应要求供应商和保理商订立书面协议,以确保交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