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3-05
我国法律并未规定医疗纠纷诉讼必须经过医疗事故鉴定,医疗事故鉴定并不是医疗纠纷诉讼的前置程序。一般而言,只要患者能够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或已故亲属接受了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并因此遭受了损害,就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获得赔偿。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立案。
医疗纠纷案件可以分为两类: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医疗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前者以构成医疗事故为前提,后者则包括其他医疗过失行为,不构成医疗事故。无论是法律适用、鉴定类别、赔偿项目、计算方法还是赔偿数额等方面,这两类案件都存在显著差异。一般而言,患者以医疗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为案由向法院提起诉讼,无论是从诉讼策略还是从利益权衡的角度来看,都更有利于患者。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第2款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有人误认为不构成医疗事故就意味着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这是一种误解。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的规定:“公民、法人因过错侵害他人财产或人身时,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我国民法确立的对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给予救济的基本原则,也是法制社会对人权提供的最基本的法律保障。作为行政法规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可能与民事基本法的这一原则相抵触。该条例仅调整因医疗事故造成的损害赔偿纠纷,仅限于医疗行政处理的范畴。对于不属于医疗事故、未经医疗事故鉴定或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其他医疗行为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应当适用《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因此,《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第2款的规定应当理解为: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况下,医疗机构无法按照该条例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然而,该规定并未免除医疗机构依据《民法通则》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赔偿责任。在某些情况下,尽管患者的身体因医疗机构的过错行为而受到损害,但经过鉴定,该行为并不构成医疗事故,或者没有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或无法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对于这类医疗纠纷案件,当然不能作为医疗事故处理。然而,医疗机构仍应当对因其过错行为给患者身体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医疗机构的过错行为不构成医疗事故,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受害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人身损害赔偿”与“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在法律适用、鉴定类别、赔偿项目、赔偿标准和赔偿数额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审理“医疗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而审理“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则要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对而言,前者更有利于患者,后者更有利于医疗机构。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必须委托医学会组织专家组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而“医疗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则可以进行司法鉴定。相对而言,前者更有利于医疗机构,后者更有利于患者。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不包括“死亡赔偿金”,且在项目计算和赔偿系数上存在较大差异。
以城镇居民死亡为例,根据“医疗人身损害赔偿”案审理,可能获得二十余万元的赔偿;而根据“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案审理,最多只能获得六万元的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