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特征及归责原则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5-01-31
医疗损害责任即医疗服务中因医务人员的责任及其他情况造成当事人的身命健康的权利受到侵犯而应该担负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由法律确定的,是责任方应当承担的责任。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有关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特征及归责原则的相关资料。以供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疗损害责任的基本特征
1、医疗机构作为责任主体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机构包括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和急救站等合法医疗机构。非法行医的个人如执业助理医师个人从事诊疗活动,则不适用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处理,而适用《侵权责任法》的一般规定。
2、医务人员作为行为主体
医务人员包括医师和其他医务人员。根据《职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包括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是指依法取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乡村医生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情况下也被视为医务人员。医疗损害责任的行为主体还包括执业助理医师独立从事临床诊断活动的情况,以及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医疗活动的未取得医师资格的医学毕业生。护士只有在护理活动中造成病人人身损害的情况下才构成医疗损害责任。
3、医疗活动作为损害发生地
医疗活动不仅包括疾病诊断和治疗,还包括身体检查、医疗器械的植入、对病人的诊断、护理、康复和观察等。但不包括没有创伤性医学技术的美容活动。
4、医疗损害责任的损害对象
医疗损害责任是指因医疗机构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生命权而产生的责任,损害原因是过失。其中,造成患者健康权损害是指造成患者的人身损害;造成患者生命权损害是指造成患者死亡;造成患者身体权损害是指病人身体组成部分的实质完整性以及形式完整性的损害,即造成了患者人体组成部分的残缺,或是未经患者同意非法损害了患者身体。
5、医疗损害责任的责任形态
医疗损害责任包括替代责任和不真正连带责任。替代责任是指医务人员实施医疗损害行为,但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只有在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后,才能对有过失的医务人员行使追偿权。医疗产品损害责任的责任形态是不真正连带责任,即最终归属于生产者或血液提供机构,而不是医疗机构。
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
1、过错原则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54条规定,医疗机构在医疗行为中必须存在医疗过错,并因该过错导致患者医疗损害才需要承担侵权赔偿责任。这是医方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
2、过错推定原则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58条规定,患者在以下情况下,推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2)隐匿或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3)伪造、篡改或销毁病历资料。在以上三种情况下,患者无需证明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存在医疗过错,只需证明医方存在上述情况,法院就应推定医疗机构存在医疗过错。
3、无过错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59条规定,在医疗行为中,只要医疗机构使用了不合格的医疗产品致使患者人身受到损害,无论其医疗行为是否有医疗过错,都应承担赔偿责任。一般情况下,医疗事故发生在医院,由于医生或医疗器械的原因导致患者受到损害,因此应按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如果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