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死人走什么程序
点击数:36 更新时间:2023-11-04
有的医院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发生比较大的错误,如果说造成了病人死亡的话,可能会涉及到严重的后果,具体应该按照怎样的流程走呢?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医疗事故处理程序
1、报告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时,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及时向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向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应按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报告制度的作用有:
(1)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患者不良影响;
(2) 提供第一手资料和证据,便于准确鉴定和处理医疗事故;
(3) 保障调查和尸检的准确性;
(4) 在医疗事故确认和处理有争议时,提请鉴定或复议,或向法院起诉。
2、防止损害扩大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行为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这些措施包括进行辅助检查、药物或手术治疗等,以减轻损害后果。医疗机构应采取针对性和有效性强的措施,力争将对患者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3、保管资料和封存现场实物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抢夺病例资料。第十六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相关记录和资料应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由医疗机构保管。第十七条规定,涉及药物、血液等引起不良后果的情况,医患双方应共同封存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由双方共同指定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保管和封存各种资料和现场实物是为了确保第一手资料和证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便进行准确的鉴定和处理。
4、调查
医疗单位对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应立即进行调查和处理,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和处理。调查的过程涉及证据的检验、活体检查和尸体解剖、调查访问等。调查的目的是寻找事故的根据,分析原因和过程,为正确处理医疗事故提供依据。
5、做出结论
医疗事故处理部门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事故做出处理意见。对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案件,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情况和理由。对构成医疗事故的案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责令医疗责任人员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对构成医疗事故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医疗纠纷情况复杂,医疗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待和处理上必须严肃认真,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以确保医疗事故能够得到准确鉴定和正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