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7-04
公证送达的法律效力在于其作为可靠的证据,具有证明公证对象真实、合法的能力,可直接用于认定事实。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7条的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7条的规定,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这些规定的制定是基于公证机关作为国家的司法证明机关,其公证过程需要进行认真全面的调查、核实,所出具的公证书具有无可争议的法律证明力,可直接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使用,成为调整经济、民事法律关系的可靠法律凭证。
公证送达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即公证机关依法赋予的债权文书可在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时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无需经过诉讼程序。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18条的规定,对于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时,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如果公证债权文书存在错误,人民法院将裁定不予执行,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关。这种强制执行效力有助于迅速解决债务人不履行义务的问题,避免了诉讼、仲裁所带来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公证送达的法律效力还体现在特定的法律行为只有经过公证证明才能成立并产生法律效力。根据我国《收养法》的规定,收养关系当事人各方或者一方要求办理收养公证时,应当办理收养公证。如果外国人在中国收养子女,也需要办理收养公证。此外,根据国际惯例或当事人的约定,如果特定的法律行为必须采用公证形式,当事人要使其行为受到法律保护,也必须办理公证。例如,经济合同的当事人约定该合同经公证后生效,则未经公证机关公证的合同将不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