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1-28
1. 法院在执行前需要确定被执行人是法人、其他组织还是公民。不同身份的被执行人将导致法院采取不同的程序。
1. 对于公民,法院应当通知被执行人或其成年家属到场,并要求被执行人所在的工作单位或财产所在地基层组织派员参加。
2. 对于法人或其他组织,由于其形式不同于普通公民,法院应当通知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到场。
3. 执行人员必须制作被查封、扣押财产的清单,并由在场人员签名或盖章后,交给被执行人一份。如果被执行人是公民,也可以同时交给其成年家属一份。这样的做法既可以使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清晰明了,又能保护被执行人的财产,实现合理和适量的执行。
1. 拍卖优先原则指的是在执行法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进行变价处置时,原则上优先采用拍卖方式,除非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拍卖具有公开性、公平竞争性和国际性等特点,通过竞买人公开举牌竞价的方式进行拍卖,不仅有利于以最高价格卖出拍卖物,实现拍卖物价值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申请执行人的债权,还有利于杜绝秘密操作,防止执行人员滥用执行处分权侵害被执行人利益。
1. 根据执行不间断原则,法院在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后,应当迅速采取拍卖措施,即及时拍卖原则。及时拍卖原则是《拍卖规定》的亮点之一,符合民事执行的效率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1. 法院委托拍卖和自行拍卖是法院行使强制执行权对被执行人财产进行变价的两种方式。民诉法第220条和第226条首次正式确立了法院的司法拍卖权。《执行规定》第46条要求:“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的被执行人财产进行变价时,应当委托拍卖机构进行拍卖。”《拍卖规定》第3条指出:“人民法院拍卖被执行人财产,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拍卖机构进行,并对拍卖机构的拍卖进行监督”,再次强调了委托拍卖原则。
最高法院发布司法解释,规范了查封、扣押、冻结秩序,明确了八种财产不得被查封:
被执行人的以下八种财产不得被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根据司法解释的列举方式明确了这八种财产:
1. 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衣服、家具、炊具、餐具及其他家庭生活必需品;
2. 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费用。当地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情况下,必需的生活费用按照该标准确定;
3. 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完成义务教育所必需的物品;
4. 未公开的发明或未发表的著作;
5. 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用于身体缺陷所必需的辅助工具、医疗物品;
6. 被执行人所得的勋章及其他荣誉表彰的物品;
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部门名义同外国、国际组织缔结的条约、协定和其他具有条约、协定性质的文件中规定免于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
8. 法律或者司法解释规定的其他不得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