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4-10-28
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过程中,故意违背法定目的,背离基本法理,造成后果显失公正,而应予以撤销的违法行政行为。其构成要件有:
行政机关拥有该项职权,以此区别于行政机关越超职权的违法行为。
以故意为要件,如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故意违法行为,就是滥用职权。所以,是否有主观上的故意是区别滥用职权与其他违法行为的一个重要参照物。
出于非法目的是滥用职权的诱发原因,如果没有非法目的存在,便不会有滥用职权发生。
后果显失公正是滥用羁束裁量权的明显违反,滥用自由裁量权如情节明显轻微,后果非显失公正,不应纳入滥用职权范围。
纵观西方主要国家,对行政滥用职权并未给出完全明确的定义。
英美法系中,滥用行政职权被认为是越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审理行政滥用职权时,应当着重考虑行政机关和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时,是否存在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目的、考虑不相关的因素、做出不合理的决定这三种情况。在美国,滥用职权被明确界定为滥用自由裁量权。
在法国,滥用职权主要包括三项内容:行政主体行使权力的目的不是出于公共利益,而是出于私人利益或所属团体利益;行政主体的行为虽然符合公共利益但不符合法律授予这种权力的特别目的;不按法律要求适用程序,如用司法程序代替行政程序。在日本,滥用职权被称为裁量滥用,它指违背授予裁量的法规目的的情况。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都存在滥用职权的违法形式,通常大陆法系在司法审查时注重比例原则的适用,即着重于考察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时对公民权利的侵害程度。英美法系着重于审查合理性原则的适用,即侧重于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结果的收益程度的权衡。
行政滥用职权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我国法律中未作明确界定,理论上存在较大争议。行政滥用职权是指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其职权范围之内做出的违反行政合理性原则而使之显失公正的自由裁量行为。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违背法定宗旨是指行政主体因受不当动机和目的支配致使行政行为背离法定目的和利益。具体包括行政主体出于私人利益或所属小集团的利益而使行为目的与法定目的不一致,行政主体考虑了不相关的因素或者没有考虑相关的因素而导致与法定目的不一致,行政主体的目的虽是为了公共利益,但不符合法律授予这项权力的目的。
不一致的解释是指行政主体对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解释不符合该项立法的精神和价值目的,不符合社会公认的基本准则。而反复无常是指行政主体在事实和其他情况没有变化时,因其他因素的影响,经常变换自己的主张和目的,以达到非法的目的。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不履行公共义务或拖延履行公共义务。具体情形包括行政主体对没有法定期限的事项不明确表态、保持模棱两可的态度、提出相对人不能接受的条件从而拖延办理,以及在法定期限内对于客观上需要紧急处理的事项不及时办理而导致相对人蒙受损失的。
行政主体违反法定程序的行政行为属违法行为,通常包括严重失当的步骤、非常不得体的方式,以及选择一种司法程序代替行政程序。
比例失衡是指行政行为显失公正,具体表现为对被管理人的权利作限制性的决定时,必须考虑所限制的权利与所维护的利益之间的比例平衡,以及在给予行政处罚时必须考虑所用措施与被管理人的违法行为的严重性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于行政滥用职权,不仅要加强对其的立法和行政控制,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司法审查,将其纳入到司法救济的范畴。
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滥用职权的现象较为突出,行政机关行使权利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究其原因,造成行政滥用职权的主要成因如下:
社会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繁杂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行政在主导社会发展方向上承担重任,职权扩张也就顺理成章。但是,行政权力具有不断膨胀和扩张的特征和趋势,在未受控制时,极易异化,并不完全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进而从保障公民权利演变为妨碍或侵害公民权利。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依照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原则自行判断行为条件、自行选择行为方式和自由做出行政决定的权力。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但它存在着被滥用的危险。如果偏离法律规定的目的、精神,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外衣下,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管理权时,不可避免地滥用行政职权。
行政机关缺乏内部监督以及制约制度,特别是实体性与程序性控制相结合的制度还不完善,以及系统内部的行政复议等因素,都给行政滥用职权提供了便利。
行政机关发布的“红头文件”已经成为与老百姓生活关联最密切的行政行为。我国法律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赋予司法审查权,而对公众有着普遍约束力的抽象行政行为只在行政复议时可附带申请审查,完全排除司法审查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是抽象行政行为,不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及合理性进行司法审查,就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行政滥用职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