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4-06
最近,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推动低价药品的生产和供应。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相关情况进行了解答。
目前,价格主管部门对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制定最高零售限价。自2000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进行了三轮调整,根据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的调整,对有关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进行了调整,这对于抑制药品价格过快上涨、降低药品价格总体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高价药品相比,低价药品的盈利能力较弱,对成本变动比较敏感。近年来,随着新版GMP改造、质量标准提升和相关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由于招标降价以及零售限价不能灵活调整,企业生产和供应低价药品的意愿下降,医院对低价药品的使用积极性不高,导致一些低价药品出现短缺甚至断供的情况,从而影响了临床用药需求。
为了保障低价药品的生产和供应,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个部门已经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从生产、流通、价格、招采、使用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方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生产和供应低价药品的积极性,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同时,它还有助于抑制高价药品的不合理使用,优化临床用药结构,降低医药费用总体水平。
首先,放松对低价药品价格的控制。取消针对每个具体品种规格的最高零售限价,允许生产经营者在不超过规定日均费用标准的前提下,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制定具体购销价格,形成更加灵敏反映市场供求的定价机制。
其次,国家统一确定低价药品的日均费用标准。国家综合考虑药品生产成本、市场供求状况和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统一确定低价药品的日均费用标准。根据各方面的意见,目前阶段的低价药品日均费用标准为: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低价药品的标准可以进行动态调整。
第三,建立低价药品清单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低价药品清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分别向社会公布。价格主管部门将根据价格或用法、用量的变化情况,对低价药品清单进行动态调整。
取消低价药品最高零售限价之后,将加强对市场价格行为的监管,防止企业滥用定价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知》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做好相关药品生产成本和实际购销价格的监测工作,密切跟踪低价药品市场价格的变化,督促企业按照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原则形成价格。
其次,对低价药品价格变动频繁或变动幅度较大的,价格主管部门要开展专项调查,重点监管企业的不合理提价行为。
第三,要加强价格的监督检查。鼓励社会各界对医药价格违法行为进行举报,价格主管部门将依法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低价药品大多是生产企业众多、竞争比较激烈的药品,放开最高零售限价后,市场实际交易价格不会出现普遍上涨的现象。
首先,价格主管部门将加强监管和引导,防止经营者滥用自主定价权。
其次,有关部门将针对低价药品进一步完善招标采购政策,确保通过竞争形成合理的价格。
第三,即使一些药品因原辅材料上涨需要调整零售价格,由于有日均费用控制,价格的变动也是可控的。而且,对于低价药品的报销标准相对较高,基本上不会增加患者的负担。
第四,低价药品和高价药品之间大都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合理调整低价药品的价格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和供应低价药品的积极性,有利于医疗机构优化用药结构,减少高价药品的使用。从总体上看,这有利于降低医药费用。
记者:胡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