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的探讨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国家赔偿法 > 国家赔偿法律法规法律知识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的探讨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1-30

 
128030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的探讨

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问题及其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公民精神利益的保护日益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趋势。在我国民主法制化进程的推进下,政府和民众对于人权及相关权益的认识也不断加深,2004年宪法修改案中对保护人权的规定也更加明确。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因此成为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与理论争议

精神损害,又称为无形损害,是指行为人侵害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导致公民产生各种精神痛苦。关于精神损害是否应该赔偿,在理论上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发展过程。国内外学者对精神损害赔偿有不同的理解。

持肯定态度的理论认为,精神损害是一种真实的损害。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金钱被广泛用来衡量和确定有形和无形财产的价值。在无法弥补受侵害的精神利益的情况下,金钱是唯一可以采用的方法来满足受害人的需求。此外,精神损害赔偿具有补偿与惩罚双重功能。在受害人伤亡的情况下,确认精神损害赔偿实际上是对受害人进行补偿。当精神损害不涉及人的生命或身体时,则具有惩罚性。

持否定态度的理论认为,精神损害是无形和非金钱性的。损害赔偿制度的目的在于消除损害,使权利恢复到损害前的状况,而精神损害无法用金钱恢复或消除。精神损害无法计量,因此无法进行补偿。如果进行赔偿,将给法官带来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可能导致不公正的判决,违背了民法中的公平原则。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

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最早出现在《大清民律草案》中,随后又出现在《民国民律草案》中,最终在民国《民法》中得以完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许多外国法律明确承认人身伤亡的精神损害赔偿,为了公平处理涉外人身伤亡赔偿关系,我国政府在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中或明或暗地承认了精神损害赔偿。直到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确定民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才对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和客体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包括直接受害人和间接受害人。直接受害人拥有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权利,这是毫无争议的。对于间接受害人,由于死者近亲属在身心上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精神损害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他们也有权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然而,对于法人和其他组织来说,由于其没有思想和精神,只有物质损失,因此他们无权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包括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人身自由权。此外,还包括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其人格利益。这次解释的出台扩大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符合民法上有损害就有赔偿的基本原则。

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和原则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统一的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因此,赔偿数额差异很大。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也没有规定具体的赔偿金额,只指出了一些考虑因素。侵权人在给公民或法人造成精神损害后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首先应该是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非财产性责任。只有在以上方式不足以缓和或解除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时,才可以考虑物质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必须结合因果关系和过错程度来确定。在能够明确因果关系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双方在侵权后果中所承担的过错责任来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总之,赔偿金额应当遵循适当原则。

结论

综上所述,侵害生命健康权是一种应当受到惩罚的非法行为。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活动,确认侵权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其目的在于抚慰受害人,教育和惩罚侵权行为人,树立起尊重他人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的法制意识和良好道德风尚。对于责任明确的人损案件,可以参照身体受到伤害的后果对精神损害后果进行补偿,以达到抚慰和补偿受害人,惩戒侵害人的效果,最终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促进社会法制化进步的要求。

延伸阅读
  1. 交强险赔付上限是多少?
  2. 交通事故赔偿案例:截肢纠纷解析
  3. 侵害名誉权赔偿标准
  4. 名誉权侵权赔偿标准是怎样的
  5. 体检误诊赔偿费用标准

国家赔偿法热门知识

  1. 关于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的时效
  2. 行政赔偿诉讼中被告的确定
  3. 学校房屋租赁协议书范本
  4. 证据视角下的刑事错案
  5. 法院判错案4年了怎么办
  6. 公安办了错案会怎么办
  7. 什么情况可以向法院申请国家赔偿
国家赔偿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