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09-29
根据法律规定,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的赔偿请求人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赔偿请求人必须具备请求资格,即与受损害事实有直接利害关系。
赔偿请求人必须明确被告,即明确指明造成损害的具体行政机关或行政人员。
赔偿请求人必须提供具体的赔偿请求和受损害的事实根据,即详细说明损害的具体情况和相关证据。
如果加害行为为具体行政行为,那么该行为必须已被确认为违法。
赔偿请求人必须证明赔偿义务机关已经先行处理了赔偿请求,或者超过法定期限未予处理。
赔偿请求人必须符合人民法院行政赔偿诉讼的受案范围,并受到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
赔偿请求人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起诉期限内提起行政赔偿诉讼。
赔偿请求人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后,应当在向赔偿义务机关递交赔偿申请后的两个月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提起行政诉讼的同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其起诉期限按照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规定执行。行政案件的原告可以在提起行政诉讼后至一审庭审结束前提出行政赔偿请求。
赔偿义务机关在作出赔偿决定时,如果未告知赔偿请求人的诉权或起诉期限,导致赔偿请求人逾期向人民法院起诉,那么起诉期限应当从赔偿请求人实际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时开始计算,但逾期的期间自赔偿请求人收到赔偿决定之日起不得超过一年。
如果受害的公民已经死亡,那么其继承人和有抚养关系的人提起行政赔偿诉讼时,应当提供该公民死亡的证明以及赔偿请求人与死亡公民之间的关系证明。
如果当事人先后被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和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并因这些强制措施被确认为违法而请求赔偿,人民法院将根据行为性质分别适用行政赔偿程序和刑事赔偿程序立案受理。
人民法院接到赔偿请求人单独提起的行政赔偿起诉状后,应当进行审查,并在七日内立案或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如果人民法院在七日内不能确定是否受理,应当先予受理。在审理中发现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当事人对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的裁定不服的,可以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