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11-10
2010年修改的国家赔偿法第三十六条第(八)项规定:“对财产权造成损害的,按照直接损失给予赔偿”,总体延续了1995年国家赔偿法直接损失方予以赔偿的基本原则。然而,直接损失的确切定义尚未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实践中由办案法官结合案情进行具体判断。
一般认为,直接损失是已经取得的财物的损失,间接损失是可得利益的丧失。直接损失是已经发生的客观、实在的损失,是现有财产的损失;间接损失是权利人有可能得到亦有可能无法得到的不确定的利益之丧失,是未来利益的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对直接损失进行了列举,但这种列举方法无法穷尽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情形,留给法官在个案中进行具体判断。
虽然一般而言,利息、租金、利润、劳动报酬等属于间接损失,不属于直接损失的范畴。但从实践中看,我国的法律规定和部分法院的案件裁判已经将利息等间接损失纳入到国家赔偿的范畴。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扩充直接损失的赔偿范围成为可能。确定直接损失标准的考量因素包括损失的客观性、利益的必然性和赔偿的公平性。
对于财产直接损失的判断应当考虑损害的实际发生,以确保损害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遵循公平原则。
利益的必然性包括利益获得的必然性和利益丧失的必然性。必然的可得利益属于国家赔偿范围,已经得到国家赔偿法的确认。
赔偿金的计算标准应当参照市场价格,以确保赔偿的公平合理。在具体法律规定层面,可以参考侵权责任法第十九条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