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12-28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的相对人进行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包括狭义的行政处罚和广义的行政处罚。
狭义的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广义的行政处罚除了包含狭义的行政处罚内容外,还包括企事业单位规定的一些行政人事处罚内容。
处罚公正原则要求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必须与相对人的违法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行政机关在处罚中应平等对待受罚者,使用同一尺度进行处理。
处罚公开原则要求行政处罚的依据、过程及结果必须公开。行政机关应向当事人公开有关行政处罚的法律规范、执法人员身份、主要事实根据等与行政处罚有关的情况,除非可能危害公共利益或者损害其他公民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由法律、法规特别规定。
一行为不再罚原则应在四个层面上运作。
行政主体对行为人的第一个处理尚未失去效力时,不能基于同一事实和理由给予第二次处理,除非第二个处理是对第一个处理的补充、更正或者补正。如果第一个处理违法不当,行政主体应当先撤销,再重新处理。如果第一个处理合法正确但未达行政目标,行政主体应充分考虑信赖保护原则,必须撤销的,应依法给受损失的相对人一定的补偿。
除了法律有明确规定或者依基本法理和法律规则合理推定,如合并处罚、一事多层罚、一事罚多人、一事多行为等情形以外,行政主体应严格遵循一个行为一次处罚的原则。
对于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行政主体不能给予两个以上相同种类的处罚。这主要指一个违法行为触犯几个法律条文的情形,即法理上所称法条竞合或者规范竞合。一旦出现规范竞合,各个法律条文对应的相关行政主体应根据不同理由分别作出处罚,以体现相对公平和公正。
对于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无论触犯几个法律条文,构成几个处罚理由,以及由几个行政主体实施处罚,只能给予一次罚款。如果几个行政主体对涉案违法行为都有权罚款,根据效力优先原则,应该是谁先罚款谁有效。
按照《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行政处罚适用简易程序必须满足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的条件。当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时,行政机关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应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履行行政处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