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0-18
1. 坚持严格依法办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全面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动机、主观目的、客观行为和危害后果,正确把握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一罪与数罪的界限。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及时、全面收集、固定证据。
2. 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大小、行为危害程度以及在案件中所起的作用等因素,切实做到区别对待。对首要分子、骨干成员、罪行重大者,以及曾因实施暴力恐怖、宗教极端违法犯罪活动受到行政、刑事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又实施暴力恐怖、宗教极端犯罪活动的,依法从重处罚。对具有自首、立功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依法从宽处罚。对情节较轻、危害不大、未造成严重后果,且认罪悔罪的初犯、偶犯,受裹胁蒙蔽参与犯罪、在犯罪中作用较小,以及其他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依法免予刑事处罚。
3. 坚持执行宗教、民族政策,严格区分宗教极端违法犯罪与正常宗教活动的区别,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维护民族团结,严禁歧视信教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严禁干涉公民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格尊严、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
1. 对发起、建立恐怖活动组织或者以从事恐怖活动为目的的训练营地,宣扬、散布、传播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思想,以及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等行为,以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定罪处罚。
2. 对参加或者纠集他人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以参加恐怖组织罪定罪处罚。
3. 对宣扬、散布、传播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思想的行为,以煽动分裂国家罪定罪处罚。
4. 对明知是恐怖活动组织或者实施恐怖活动人员而为其提供经费、物资或者其他便利条件的,以资助恐怖活动罪定罪处罚。
5. 对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虚假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散布的行为,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定罪处罚。
6. 对以“异教徒”、“宗教叛徒”等为由,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7. 对传授暴力恐怖或者其他犯罪技能、经验的行为,以传授犯罪方法罪定罪处罚。
8. 对实施上述行为但不构成犯罪的,依照治安管理、宗教事务管理以及互联网、印刷、出版管理等法律、法规,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进行教育、训诫,责令停止活动。
1. 对涉案宣传品的内容不作鉴定,由公安机关全面审查并逐一标注或者摘录,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需要对涉案宣传品出版、印刷、制作、发行的合法性进行鉴定的,由公安机关委托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出具鉴定意见。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全面审查作为证据使用的涉案宣传品的内容。
2. 对是否“明知”的认定,应当结合案件具体情况,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以行为人实施的客观行为为基础,结合其一贯表现、具体行为、程度、手段、事后态度,以及年龄、认知和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职业等综合判断。对共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他知情人供认、指证,行为人不承认其主观上“明知”,但又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应当认定为明知。
1. 对本意见规定的犯罪案件,一般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管辖,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也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对案件管辖有争议的,可以由共同的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情况特殊的,上级公安机关可以指定其他公安机关管辖。跨省、区、市以及涉外案件需要指定管辖的,由公安部指定管辖。
2. 上级公安机关指定下级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由侦查该案件的公安机关提请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需要移送审查起诉的,由侦查该案件的公安机关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3. 人民检察院对于审查起诉的案件,按照《刑事诉讼法》的管辖规定,认为应当由上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同级其他人民检察院起诉的,应当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同时通知移送审查起诉的公安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