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诉讼里的刑罚都是怎么执行的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1-27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法律文书送达的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213条规定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13条的规定,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的罪犯,在其被交付执行刑罚的时候,应当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将有关的法律文书送达监狱或其他执行机关。
法律文书的定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所谓“法律文书”指的是已生效的判决书、裁定书、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自诉状的复印件、人民法院的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
法律文书的送达程序
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地将有关的法律文书送达看守所,由公安机关将罪犯交付执行机关执行。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执行通知书等有关法律文书之日起1个月内将罪犯送交监狱或其他执行机关执行。对于被判处拘役的罪犯,公安机关在收到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送达的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后,应立即交付执行。
执行方式和执行场所的不同
关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方式和执行场所,根据犯罪性质、刑种、刑期及犯罪人的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13条的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成年罪犯,由公安机关依法将罪犯送交监狱执行。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且剩余刑期在一年以下的罪犯,在被交付执行刑罚前,由看守所代为执行。被判处拘役的罪犯由公安机关执行。未成年犯应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刑罚。
罪犯的改造和处遇制度
罪犯的分押分管和改造原则
监狱、看守所等执行机关应当将罪犯分押分管,并按照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对罪犯进行改造。
考核制度和奖罚措施
执行机关对罪犯服刑期间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计分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奖罚措施挂钩。这一制度作为减刑、假释的基础依据,有效地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这一制度类似于西方国家的累进处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