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6-15
受害人很少意识到通过诉讼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不知道可以通过刑事自诉的形式追加致害人的责任。大多数受害人只向公安机关控告,而公安机关对此类案件的处理要么按治安案件处罚或调解处理,要么移交检察机关,或者不追究被告人的责任。一旦公安机关不予处理,当事人只能不了了之。他们不知道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自诉。对法律知识相对匮乏的当事人来说,提起自诉实为难事。
此外,刑事自诉案件因案件发生的背景复杂,取证手段受限,使当事人难以提供充分的证据。有的案件是公安机关在立案侦查后让被害人到法院进行自诉的,证据都留在公安机关,而公安机关不会将查证的材料交给被害人。此外,《刑事诉讼法》将自诉案件的举证责任进一步明确为完全由自诉人承担,使当事人在提起自诉时顾虑重重,只能望而却步,寻求其他解决方式。
一是管辖难。刑诉法规定“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最高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被害人就几类自诉案件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对于其中证据不足的,可由公安机关受理,或者认为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应当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这一规定容易引起公安和法院之间的推诿扯皮。
一方面,受公安机关一统天下传统观念的影响,那些犯罪情节轻微、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并提供相关证据的案件一开始就进入侦查环节,公安机关也不告知当事人应当提起刑事自诉,甚至和法院争管辖权。这样,由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就直接升级为公诉案件,人为裁减了自诉案件。
另一方面,关于自诉案件起诉与受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匮乏。虽然刑诉法对自诉案件的范围作了扩大规定,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到位,广大群众对自诉案件的范围及如何提起自诉知之甚少,不能充分地行使自诉权。使得一些本应由人民法院管辖的自诉案件,要么是不了了之,要么仅被相关行政机关作行政处罚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