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8-03
作为被告代理人,应正确理解和尊重自己的角色,配合法院行政庭的指挥和安排,尊重行政审判权。
被告想要获得胜诉,需要在诉前和诉外做好准备工作。那么,被告会在哪些方面失败呢?
1. 举证责任的含义:
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被告应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以证明其合法性。如果不能提供证据、拒不提供证据、提供伪证或提供的主要证据不足,或者不能提供规范性文件,就要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该具体行政行为就要被法院认定为违法并被撤销。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严格的,只有被告来承担才能保证公平。
2. 举证行为的实施:
被告在法院立案后10日内必须完成举证行为。被告超过此期限不提供证据或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应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和依据。被告提供的证据必须在行政程序中收集和占有,法院原则上不采纳立案后行政机关收集的证据。
3. 举证责任与法院的查证权:
法院有权核实被告提供的证据的真实性。法院可以根据原告和第三人的请求,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以及程序性事项而行使查证权。
被告可以适时利用改变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来争取胜诉。
1. 法定改变:
被告可以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主要事实和证据,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规范依据,并对定性产生影响,或者撤销、部分撤销或变更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处理结果。
2. 视为被告改变:
被告可以根据原告的请求依法履行法定职责,采取相应的补救、补偿等措施。在行政裁决案件中,被告可以书面认可原告与第三人达成的和解。
被告运用改变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需要遵循以下规则:
1. 在一审、二审、再审期间改变具体行政行为;
2. 应书面告知人民法院;
3. 原告和第三人同意改变后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申请撤诉,法院裁定准许,终结案件;
4. 原告和第三人可以对改变后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新的诉讼,法院终止原行为;
5. 若原告和第三人不同意改变后的具体行政行为,法院以原具体行政行为作为诉讼标的继续审查。若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则作出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若原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则作出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