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 更新时间:2023-12-1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同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情况外,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除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外,如果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可以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申请延长期限,由人民法院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四)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后,应当在七日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诉讼期间,一般情况下不会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但在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情况下,或者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且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停止执行。同时,法律、法规也规定了停止执行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一般会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可以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一般应当是三人以上的单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