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 更新时间:2023-12-06
原告姜××(男,39岁,汉族),承包户,住址位于××县××乡××制油厂。
被告刘××(男,42岁,汉族),主任,同样住址位于××县××乡经管会。
原告请求被告履行合同。
原告请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
1.双方是如何订立承包合同的?
××县××乡办企业制油厂,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损至1982年负债累累已停产三年了。原告在油厂工作已有近20年的工龄,当时在本县**川油厂担负生产指导工作。经新建乡武装部部长的介绍来到××乡担起恢复制油厂生产,偿还旧债的重任,由乡经管会直接领导,被告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原告职称为技术员。1984年,油厂已恢复到扭亏为盈,又任命原告为车间副主任,主管油厂的生产责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企业实际生产责任制,又因偿还了积累三年的旧债,这才主动找原告承包。从1984年12月末起至1986年9月末止订两年承包期合同。1985年3月12日立的合同。
2.被告为何中途撕毁了合同?
原告从1982年来到新建油厂。几年来,原告耳闻目睹了油厂的现实,深知其亏损的弊病依然存在。被告刘××与油厂保管员的关系是形成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为此,当被告找原告担任承包时,原告提出了条件,要求前段事务与承包后必须分清,库存与账面必须相符。被告答应了。但被告提出“先交接账簿,以后查库存,如有缺少,由保管员负责。这样不耽误生产。”原告同意了,由于原告要求前后分清,各负其责。同时,原告还掌握了承包前的厂内情况。然而,被告不顾一切,于原告承包当年的5月7日表示油厂不承包了,还要原告按每天工资8元计算,要求原告交回合同,但原告不同意。
3.被告的违法行为损害了集体和个人利益,原告要与被告争取正义。
原告曾向县委上访,县委告知原告去县企业局谈;企业局李局长介绍原告到法院;法院金庭长让原告请律师代理办理;县律师事务所两名律师检查了账目,证明承包阶段盈利一万四千多元,豆油缺少七千多斤,豆饼缺少一万多斤。原告再次找县委书记王、罗两位领导,他们指示原告到信访办立案,信访办工作人员刘××劝告原告息事;原告又找信访办主任刘××,他将原告介绍给县委书记。县委书记指示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将原告介绍给法院。在此期间,被告使用威逼利诱的手段,先煽动工人到原告家要工资,拿走原告家的电视机,以此逼迫原告交出合同。被告还不顾党纪国法,公然下令砸开油库、原料房、生产车间和食堂,收走原告承包期间纯利14183.29元,占用食堂粮面1500斤大米10000斤和豆油40斤。被告还将油厂另行承包给第三人,经律师调查发现,库存豆油缺少七千多斤,豆饼缺少一万斤以上。被告试图借用承包期间的混乱消灭或减少他利用职权侵吞的集体财富的罪责。
被告自知其行为已构成违法甚至犯罪,因此采取欺上瞒下和收买等手段。首先,被告盗用原告名义向上级打报告,声称原告自动撂下不干了,经营无能、亏损等,其目的是为了掩饰自己毁约行为。被告还蒙蔽乡政府,以乡党委、企业办和他主持的经管会的名义向县上级打报告,声称原告自己请求不干。
1983年3月12日,双方签订的合同是一种经营权承包。被告代表发包方将油厂的经营管理职能移交给承包人(原告)。这种承包根据法律规定,体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发包方不能再插手经营,只能进行监督管理。在承包期间,承包人依据合同规定对生产、资金、收益、亏损以及工资和伤亡事故负全部责任。除了每年向上级单位交纳提留费外,承包人拥有完全自主经营权。然而,被告身为经管会主任,为了掩饰自己的经济问题,决定摆脱与原告合作的人,采取了毁约违法的手段,这是本诉讼的理由之一。
双方签订的合同是经过协商自愿达成的,内容清晰,手续齐全,属于有效合同,应受法律保护。被告在合同生效后,未经双方协商同意,也不具备解除合同的条件,就单方面随意撕毁合同,这也是本诉讼的理由之一。
根据我国经济合同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发包方(被告)应承担因此造成停工、丢失等一切实际损害的赔偿责任。
发包方就此经营范围和内容与第三方签订的承包合同是无效的,从签订之日起,就没有享受法律保护的条件。
基于上述理由和事实,特提起诉讼,请求法院解决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