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3-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规定,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不负刑事责任或者免除刑事处罚的规定,被告人在押的,应当在宣判后立即释放。
被逮捕的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变更强制措施或者予以释放:
(一)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单独适用附加刑,判决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
(二)被告人被羁押的时间已到第一审人民法院对其判处的刑期期限的;
(三)案件不能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审结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必须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也就是说,不满十八岁是一个法定从宽处罚的情节。具体量刑时,根据具体案件确定从轻还是减轻以及从轻的幅度。根据这一原则,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原则上不应判处法定最高刑。在同一年龄段内的犯罪,在决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时,一般也要体现不同行为人年龄上的差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9条的规定,未成年人不论犯何罪均不应判处死刑。这是刚性要求,不允许有任何例外。犯罪的时候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时候。如果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即使审判的时候已满18周岁也应适用该规定。这一规定主要是考虑到未成年人的生理与心理发育以及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相对不足,未成年人尚未达到罪行极其严重、不堪改造的程度,故不宜适用死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人保护法》的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司法人员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应遵循这一原则,正确处理惩罚和教育的关系。教育工作应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司法人员对未成年人要注重攻心,针对其个人特点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
有关资料显示,刑事涉案的未成年人人数占同龄人口的比例,在1986年到1995年的10年间提高了一倍。未成年人违反社会治安管理的案件常有发生,扰乱了社会秩序,也给未成年人自身和家庭带来不幸,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据统计,1985年我国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作案人数为112063人,1995年上升到152755人;与全体人口的犯罪率相比,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比例较高。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这种低龄趋势潜在着巨大的社会危害。犯罪年龄低龄化是近几年的明显特点。据统计,九十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七十年代提前了2-3岁,有的孩子7、8岁就开始了犯罪生涯,14岁以下的少年违法犯罪增多。
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涉案案由已不再是过去的两三种,案由范围已扩大到9种之多。其中,侵财型犯罪约占整个未成年人犯罪的80%左右,主要是盗窃,特别是团伙盗窃最为普遍。未成年人的财产犯罪主要与其物质需求增大、自我意识发展等有关。此外,高消费、超前消费、物质攀比等社会风气也对未成年人的财产犯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