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5-01-31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判决、裁定作出之日即发生法律效力。具体而言,以下几种情况下判决、裁定开始生效:
无论作为第一审人民法院还是第二审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都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依法不准上诉的判决包括:依照特别程序审理的选民名单案件,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依法不准上诉的裁定指除了不予受理、对管辖权有异议,驳回起诉的裁定之外的裁定。
依法不准上诉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除了作出之日起立即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外,人民法院的判决作出之日起15日内,裁定作出之日起10日内,当事人不提起上诉的,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
因此,根据上述规定,判决、裁定的生效时间取决于具体情况,但一般而言,判决书的送达之日起生效。
我国法律对一审判决生效有明确规定,自判决送达之日起,15日内为上诉期,过15日未上诉的判决就生效。然而,二审判决作为终审判决,并没有上诉期,对于其何时生效并没有明文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庭宣判的判决应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判决在庭审结束后另定日期宣告判决,并立即发给判决书。然而,由于地域或时间等原因,法院并不一定都安排开庭宣读裁判文书,而是通知当事人领取判决书或送达当事人。这可能导致判决书上的日期与送达日期不同,造成生效日期的不确定性。
根据汇业律师事务所吴-冬律师的说法,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双方送达之日起或最后一个人送达之日起生效,因此出现了一个模糊点。
目前,我国法律仅规定二审判决是生效判决,但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生效时间。在司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
为避免争议,应尽快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二审判决何时生效。一般情况下,判决书的送达之日起生效。判决书的送达方式包括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和转交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