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适用强制措施的情形有哪些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9-19
在很多时候,未成年人也是可能犯罪的,但是很多未成年人犯罪都是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并且也要进行强制措施,比如刑事拘留,那么未成年人在进行强制措施的时候应该怎样执行,手心律师网小编通过你的问题带来了以下的法律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未成年人适用强制措施的情形有哪些
构建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强制措施的选择适用是构建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秉承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遵循比例原则,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条件和统一标准。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和羁押性强制措施的辅助、保障机制,及时切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犯罪人格的发展进程,以预防和减少犯罪,解决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社会问题。
明确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
在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无论采取羁押性强制措施还是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目的都是为了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尽管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在未成年人改造和人权保护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过多地强调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在选择适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时,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审前羁押的必要性和非羁押措施的潜在风险,以保障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并减少犯罪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然而,对于性质严重、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犯罪案件涉罪未成年人,应依法予以惩处。
拓展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空间
社会治理和未成年人保护是我国转型时期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教育、矫治的方式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干预,可以使其内心和认知发生转变,有利于其重新融入社会。为了发挥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效能,不仅需要司法机关的监管,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
完善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执行方式
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包括传唤、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在实践中,取保候审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然而,目前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适用取保候审的条件和程序与成年犯罪嫌疑人相同,这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存在。例如,对于无法支付保证金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者没有监护人、固定住所和经济来源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方式无法适用。因此,应根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特殊情况,拓宽取保候审合适保证人的范围,或者为其指定符合条件的无利害关系人作为保证人。
构建社会观护基地
社会观护基地是在非羁押状态下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监管的场所,旨在实现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的目的。可以在符合条件的社区、企业和社会福利机构等单位中成立社会观护基地,充当保护人的角色,为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选择适用提供保障。此外,社会观护基地还可以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学习和心理辅导等服务,促使其真心悔悟。因此,构建社会观护基地有利于实现未成年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有序衔接,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
控制和完善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
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强制措施的选择适用是我国刑事诉讼程序向法治化、文明化迈进的重要内容。在选择适用羁押性强制措施时,应充分考虑涉罪未成年人的个人情况,如身体情况、性格特征、心理素质、社会关系和家庭氛围等,全面评估其教育、辅导和考察的需求。同时,应关注羁押场所内教育、辅导水平的提高和警示作用的发挥,及时调整强制措施的种类和强度,以改变过去一保到底或一捕到底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