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诉讼回避主体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回避法律知识

我国刑事诉讼回避主体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3-22

 
122263
主体回避,即哪些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应当退出案件审理活动。《刑事诉讼法》第三章规定了适用回避的人员,《回避规定》也对回避的适用范围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和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回避的主体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回避规定》就除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外人员的回避,作了特别规定。尽管总体而言,从历史上看,我国现行的回避制度非常严格,而且比其他国家的类似制度还要严格一些,但在我国目前司法实践的实际运作中,这里的回避主体规定尚未能够实现其初衷,在一些程序中,回避制度要么是消极的漠视,要么是积极、坚决的不执行,致使制度形同虚设。下面笔者将对现行回避制度的内容、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作如下分析:第一,审判人员应当回避的情形。

回避规定的适用范围

根据《回避规定》第1条的规定,在以下情况下,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

当事人或与当事人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姻亲关系的人应当回避。

二、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

本人或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人应当回避。

三、曾经担任过本案相关角色

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人应当回避。

四、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亲属关系

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同胞兄弟姐妹关系的人应当回避。

五、存在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利害关系

本人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应当回避。

根据该条款的解释,当事人可以提供特殊情形的证据,以证明其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特殊情形包括:

除上述情形外,当事人还可以举证证明与其关系密切的同学、师生、老上级、战友等也应属回避主体范畴。

此外,对于上述特殊情形的认定,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回避决定程序。当事人申请这些情形下的审判人员回避时,应当设立相应的异议程序,并要求提供证据证明可能影响公正审判。否则,如果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提出超出法律规定的要求,或过分情绪化,将会损害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法院过于照顾某些当事人的情绪,同意其不符合规定的要求,也会降低国家法律权威,伤害法官职业尊严,并引起对方当事人的不满。

离任回避规定

根据《回避规定》第4条的规定,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离任二年内,不得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离任二年后,如果担任原任职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对方当事人认为可能影响公正审判并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应当支持,不予准许离任人员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但是,作为当事人的近亲属或监护人代理诉讼或进行辩护的除外。

与此解释不同的是,《法官法》第17条规定: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二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不得担任原任职法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即无需提出异议,直接回避。然而,我们认为应赋予当事人提出异议的权利,否则一律回避也会侵害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当然,对当事人的异议应设立相应的程序,并要求提供证据证明可能影响公正审判。

诉讼代理人、律师的回避规定

根据《回避规定》第5条的规定,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偶、子女或父母,不得担任其所在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

这一规定的理由是为了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法律规定,从工作机制上防止和消除少数审判人员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确保司法公正,树立人民法院良好形象。

延伸阅读
  1. 刑罚罚金由谁执行的
  2. 侦查权和调查权的区别
  3. 刑事申诉主体的范围及限制
  4. 刑事证据清单
  5. 海事诉讼的特点

刑事诉讼指南热门知识

  1. 律师解答:法院公开宣判的原则和限制
  2. 犯罪嫌疑人委托辩护人的数量限制
  3. 刑事无罪辩护怎么写
  4. 犯罪嫌疑人什么时候可以委托辩护
  5. 刑事犯罪二审辩护词怎么写
  6. 昆明刑事犯罪案件辩护律师多少钱
  7. 妨碍公务罪律师可以辩护吗?
刑事诉讼指南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