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3-22
根据《回避规定》第1条的规定,在以下情况下,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当事人或与当事人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姻亲关系的人应当回避。
本人或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人应当回避。
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人应当回避。
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同胞兄弟姐妹关系的人应当回避。
本人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应当回避。
根据该条款的解释,当事人可以提供特殊情形的证据,以证明其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特殊情形包括:
除上述情形外,当事人还可以举证证明与其关系密切的同学、师生、老上级、战友等也应属回避主体范畴。
此外,对于上述特殊情形的认定,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回避决定程序。当事人申请这些情形下的审判人员回避时,应当设立相应的异议程序,并要求提供证据证明可能影响公正审判。否则,如果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提出超出法律规定的要求,或过分情绪化,将会损害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法院过于照顾某些当事人的情绪,同意其不符合规定的要求,也会降低国家法律权威,伤害法官职业尊严,并引起对方当事人的不满。
根据《回避规定》第4条的规定,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离任二年内,不得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离任二年后,如果担任原任职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对方当事人认为可能影响公正审判并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应当支持,不予准许离任人员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但是,作为当事人的近亲属或监护人代理诉讼或进行辩护的除外。
与此解释不同的是,《法官法》第17条规定: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二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不得担任原任职法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即无需提出异议,直接回避。然而,我们认为应赋予当事人提出异议的权利,否则一律回避也会侵害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当然,对当事人的异议应设立相应的程序,并要求提供证据证明可能影响公正审判。
根据《回避规定》第5条的规定,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偶、子女或父母,不得担任其所在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
这一规定的理由是为了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法律规定,从工作机制上防止和消除少数审判人员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确保司法公正,树立人民法院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