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0-05-25
根据民法理论中的连带责任原则,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犯罪,造成他人经济损失,应根据被告人过错的大小,按比例承担各自相应赔偿责任。但如果其中一人或几个确无赔偿能力,有赔偿能力的被告人应承担大部或全部的赔偿责任。共同犯罪情况比较复杂,对民事赔偿负连带责任的情况也相应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一、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各被告人均构成犯罪,只不过是在量刑上有所差别。对于已构成犯罪的各被告人,在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同时,判令他们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不但能及时、有效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还会减少人民法院因处理民事赔偿所花费的重复劳动。
二、在共同犯罪案件中,有的构成犯罪,有的不构成犯罪;有的被追究刑事责任,有的被免予刑事处分。那么,对于不构成犯罪和被免予刑事处分的被告人,怎样让其承担民事责任呢?这就要根据不同情况,做不同处理。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民事责任的具体分担是个复杂问题。总的原则是,在追究他们刑事责任的同时,要按其在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得作用,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欲使他们的民事责任分担趋于公平合理,就要使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内部之间相协调,保持在基本吻合的水准上。这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主犯在承担主要刑事责任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主要的民事责任。从犯的刑事责任要比照主犯从轻或减轻,其民事责任也应低于主犯的赔偿数额,并按其从属地位的先后、作用的大小来确定赔偿份额。胁从犯要比从犯轻。对于分不清主从犯的,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可基本持平。
前边说过,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被告人也应承担民事责任。那么,应承担多少?这就要根据每个案件受害人经济损失的实际情况和应承担民事责任被告人的多少而定。由于此类案件是犯罪行为所引起的诉讼,所以,构成犯罪的被告人应承担应赔偿的主要份额;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民事被告人,应承担较小的份额,并且应小于从犯或胁从犯的赔偿份额。这充分体现了罪责一致的刑法原则和责任同一的民法原则。由此可见,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过程中,刑事责任的科学划分,对于民事责任的合理分担具有重要意义。
这样说,并不是将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相提并论。民事责任分担的具体数额的落实,与刑事责任承担的落实是由差异的。刑法始终贯彻罪责自负、不株连无辜的基本原则。谁犯罪谁受罚,不允许罪责的转嫁或替代。而民事责任虽然一般由不法行为者本人承担,但如果不法行为者是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则由其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承担。如果不法行为人已成年,但仍与其父母共同生活,经济未独立,由于财产未分割,可根据情况,从家庭财产中酌情承担。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如果其中某个被告人无力支付应赔偿份额,那么,人民法院按其在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判处其所应承担的份额,因其没有赔偿能力而可以转嫁到其他被告人身上。其他被告人也可以主动承担这部分得赔偿责任。这是因为:在多被告人犯罪案件中,由于他们有共同的故意,共同行为,对外是以一个整体形式出现的,故对外应以一个整体承担连带民事责任。在内部,尽管各个不同犯罪人之间仍有责任大小之分,但当他们承担超出自己赔偿责任时,事后有权要求其他被告人进行补偿。在他们之间,就会又形成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对此,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保护,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推托。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被告人对被害人损失负连带责任的规定,其立法用意,在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得到有效补偿,让不法者互为制约,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有许多被害人遭受巨大经济损失而又难以得到有效地补偿,追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过于强调各个被告人的责任而忽视了整体义务的倾向,没有赔偿能力的被告人承担更多的民事义务。没有连带责任,被害人的利益就得不到切实保障,这应引起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视。
三、法人或国家机关等单位对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依法负连带赔偿责任。
法人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生产经营或执行职务过程中,违背所属单位的委托,发生刑事犯罪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在交通肇事、刑讯逼供、非法拘禁、玩忽职守等刑事案件中,由于法人或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在生产经营或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生犯罪活动,给国家、集体或公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应由其所在单位承担民事责任。承担民事赔偿义务的法人或国家机关等单位,即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
1.法律规定了企业法人或国家机关的特殊民事责任。民法通则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第一百二十一条也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根据这两条规定。企业法人和国家机关不论对其工作人员在生产经营和执行职务中的犯罪行为知道与否,同意与否,都必须对被害人承担民事责任。
2.在客观上,这些工作人员的犯罪行为是在生产经营或执行职务过程中实施的。例如,企业派出的采购人员,利用本单位合同书进行诈骗;运输司机在营运中交通肇事;公安干警在审讯人犯时刑讯逼供;乡政府干部在执行公务时非法拘禁他人等等。因此,他们所属的企业法人或国家机关,对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应承担民事责任。最高人员法院在《关于审理刑事案件过程的具体规定》第七十四条第四项中也规定,附带民事诉讼中依法负有赔偿责任的人也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
至于法人或单位具体怎样承担赔偿责任,还应视其组织机构的变化情况,即视债权债务关系的变化,分别处理。
1.发案时,被告人单位没有解体,交付审判时,单位已解体的,应判决接收已解体单位债权债务的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2.发案时,被告人单位没有解体,但交付审判时,被告人单位已同其他单位联营的,应判处被告人单位及其他联营单位按出资比例,共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均应列为本案“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
3.被告人所在企业被承包的,交付审判时,承包人仍在承包,以该企业为诉讼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承包人可作为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参加诉讼。被告人所在的原企业倒闭,已无财产赔偿,或者不足以赔偿,按承包合同的规定,承包人对企业亏损有责任的,可列原承包人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企业主管部门或其他未经法定程序接收了企业财产的单位,应列为“附带民事诉讼第三人”,并在接收该企业财产的范围内承担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