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11-20
为了维护判决的稳定性和严肃性,法学理论上提出了“一事不再审理的原则”。然而,如果发现已经生效的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就需要及时纠正改判,以确保法院裁判的公正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法律都规定了纠正错误裁判的诉讼程序。
在大陆法系国家,通常将纠正错误裁判的程序分为“再审程序”和“非常程序”。而在英美法系国家,没有“再审程序”,只有类似的“审判监督程序”。而前苏联的法律规定则既有“再审程序”,又有“审判监督程序”。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再审程序”是对确定裁判发现事实错误而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而“审判监督程序”是指发现确定裁判有违背法律的错误而依法予以纠正的程序。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没有规定“再审程序”。根据理论界和有关部门的解释,审判监督程序又称为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已经生效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起并由人民法院对案件重新审判时,应遵循的步骤和方式。审判监督程序并不是每一案件必经的程序,而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特别程序。
然而,根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对于纠正错误裁判的案件,并没有次数的限制。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个案件经过多次再审的情况。例如,《法律日报》报道了一个案例,胡某在家中遭到陈某的强奸未遂,陈某被判有期徒刑3年。陈某不服判决提起上诉,经再审改判陈某无罪。胡某对再审无罪判决不服,又提出申诉。经过多次再审,最终陈某被判有期徒刑三年。
从这个案件的处理可以看出,既不符合维护法院裁判的稳定性和严肃性,也不符合维护法院裁判的公正性。这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例如审判监督程序中还有哪些制度不够完善,如何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如何提高担负再审工作的审判人员的素质,如何增强律师的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观念,以及对司法人员的违法犯罪如何处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