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6-27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对已经审结的案件发现确有错误的情况下,可以依法行使审判监督职能,提起再审。然而,提起再审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提起再审的主体必须是法定的行使审判权的机关和公职人员。在民事诉讼中,有权行使审判权的机关和公职人员包括各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和审判委员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
提起再审的客体是人民法院确有错误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错误包括认定事实的错误和适用法律上的错误,既包括适用实体法错误,也包括法定程序错误。对于未发现错误的生效裁判,不能提起审判监督程序。对于未生效的裁判发现错误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二审程序纠正错误,而不能适用审判监督程序提起再审。
必须由有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组织作出裁定书以决定再审,方能启动再审程序。
根据诉讼法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调解协议发现确有错误的情况下,认为需要再审,应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接到院长提交的案件后,应进行讨论,并依法作出是否再审的决定。一旦作出决定再审,即停止原裁判的执行。在这种情形中,只有人民法院院长才能对错误的裁决提请再审,并且还必须向审判委员会提交,由审判委员会决定。院长提交和审判委员会决定,二者相辅相成,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对案件进行再审。
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以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发现确有错误的情况下,有权提起再审或指令下级法院再审。这表明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有错误裁定的案件的再审,有提审和指令再审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是法律赋予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进行监督的权利,也是最重要的监督形式。至于是提审还是指令再审,以及何时再审,均由上级人民法院决定。
不论是提审还是再审,都应作出裁定,并通知审理案件的原审人民法院和案件的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