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4-12
如果再审的对象是一审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或裁定,则按照二审的程序来审理案件。其次,依照再审程序审理案件的法院,包括原审法院、原审法院的上级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对于上级法院和最高法院提审的案件,即使原来是一审法院审理终结的,也要按二审程序进行审理。如果再审案件是按照二审程序审理的,法院必须开庭审理。
再审程序是法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有重大瑕疵的判决进行再次审理的一种非常途径。与普通救济程序相比,再审程序只能用于例外情况的救济,不能频繁启用。维护正确的既判力是再审程序的目的,而不是维护错误的既判力。即使个案判决被推翻,也是为了维护法院权威,因为有重大瑕疵的生效判决是对司法公正的亵渎,必须通过再审程序对司法本身进行修复。再审程序有实体条件和程序条件的限制。
再审程序在极端例外的情况下修正“不完善的程序正义”,但结果是对案件判决的推翻,已经结束的程序再次进行。这破坏了程序的安定性和经过诉讼程序所确定的既判力。程序的安定性是诉讼的基本价值之一,判决终局性是司法的本质属性,因此再审程序具有“反程序”特性。再审程序对司法终局性产生怀疑,因此启动再审程序必须谨慎。
“一事不二理”的原则意味着有效配置和利用司法资源。过多地投入再审程序会导致正常审级的审判质量下降,从而降低诉讼的效力和效益。现代司法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等,是有限的。在同一时期,资源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投入到再审中的资源越多,投入到一审、二审等正常审级的资源就越少。逻辑上讲,这会导致更多的再审启动,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司法资源的不必要损耗,降低司法的效率和效益。
再审程序的启动意味着在同一案件上重复投入司法资源,与效益原则似乎不符。然而,从公正的角度看,这是为了公正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消除一审、普通上诉审中的程序错误因素和裁判者的过错因素,是减小这一代价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