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2-17
一审法院收到公诉案件后,由院长或庭长指定审判员对起诉材料进行审查。只要起诉书中明确指控犯罪事实,并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就应当决定进行开庭审判。然而,证据是否可靠并不是决定是否开庭审判的必要条件。
(1) 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不属于合议庭组成人员,由院长或庭长指定审判长。
(2) 在开庭前10日,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
(3) 在开庭前3日通知人民检察院开庭的时间和地点。
(4) 传唤诉讼参与人。传票和通知书最迟在开庭前3日送达。
(5) 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并在必要时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辩护。
(6) 对于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前3日提前公开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7) 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案件不公开审理;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16岁的未成年犯罪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1) 开庭。审判长应当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并宣布案由、是否公开审判,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名单,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告知被告人有辩护的权利等。
(2) 法庭调查。法庭调查是指在人民法院主持下,控辩双方通过各自举证、发表意见来揭露案件真实情况的过程,是法庭审理的核心环节。具体程序包括公诉人宣读起诉书、被告人、被害人陈述、讯问、发问被告人、核实证据等。法庭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勘验。法庭对上述申请应当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3) 法庭辩论。经审判长许可,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并进行互相辩论。
(4) 被告人最后陈述。被告人最后陈述是法庭审判的必要步骤,被告人可以陈述自己对案件的意见,表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能剥夺被告人最后陈述的权利。法庭的全部活动应当由书记员记录,并经审判长审阅后,由审判长和书记员签名。
(5) 评议和宣判。合议庭根据法庭审理查明的事实、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确定对案件的处理并作出处理决定。合议庭的评议过程应当保密。根据评议结果,可以作出以下判决:① 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② 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③ 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评议结束后,可以当庭宣判。当庭宣告判决后,应当在5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检察院。定期宣判的,应当在宣判后立即送达判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