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9-15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公安机关在受理案件后,经过审查,如果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并且属于自己管辖的,就应该制作《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经过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
根据上述规定,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包括以下三条:
已经受理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律,构成了犯罪。这种犯罪事实已经客观存在,并且有证据证明,而不是主观臆测。
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刑罚处罚。如果其行为仅构成犯罪,而依法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也不应立案。
公安机关只能管辖法律规定的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应当管辖的一定要管,不管是失职;不应当管辖的一定不管,管了就是越权。
刑事案件的立案首要条件是有犯罪事实,即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有犯罪事实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刑事案件立案还需要依法应当追究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有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发生,并且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时,才有必要而且应当立案。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的规定,虽然有犯罪事实发生,但是犯罪已经过了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已经死亡的;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均不追究刑事责任。
民事案件的起诉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根据法律规定,当法院接到原告提交的起诉状后,将依法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案件在七日内立案;对不符合条件的案件,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原告在接到受理案件通知书后的次日起七日内需要预交案件受理费,否则将按自动撤回起诉处理。被告在接到应诉通知书和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涉外案件的被告为三十日)内需要提交答辩状,并确认自己的受送达人和送达详细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如果被告不答辩,不会影响案件的审理;如果被告不确认受送达人和送达地址,将承担送达不能的相应法律后果。
在民事案件中,原告和被告都有责任提供自己主张所依据的证据。如果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如果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将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如果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提起反诉,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