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8-03
根据法律规定,证人有义务如实陈述自己所知道的事实。如果证人之前的陈述不真实,可以再次陈述以予以更正,这并不涉及翻供的问题。然而,如果证人故意陈述虚假的事实,这将被视为妨碍司法秩序的行为。如果情节严重,涉嫌构成犯罪。
伪证罪的主体限定在刑事诉讼中的特定人员,包括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
证人是指根据司法机关的要求,陈述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况的人。
鉴定人是指司法机关为鉴别案件中某些情节的真伪和事实真相而指派或聘请的具有专门知识或特殊技能的人。
记录人是指为案件的调查取证、询问证人、被害人或审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作记录的人。
翻译人是指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为案件中的外籍、少数民族或聋哑人等诉讼参与人充当翻译的人员,也包括为案件中的法律文书或证据材料等有关资料作翻译的人员。
伪证罪妨碍的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特指司法机关的刑事诉讼活动。伪证罪不适用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活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2条,如果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员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或者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以及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49条,如果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员伪造、隐藏、毁灭证据,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以及威胁、阻止证人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或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15日以下的拘留;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由于刑事诉讼与民事、行政诉讼的性质不同,伪证行为对诉讼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也不同。因此,伪证罪不适用于以伪证方式妨碍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活动的情况。伪证罪的客体可以是有罪的人,也可以是被怀疑有罪实际上是无罪的人。
伪证罪在主观方面要求行为人有直接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虚假陈述与案件有重要关系,但出于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的目的而故意作出虚假陈述。如果行为人不是出于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的意图,就不能以伪证罪论处。
伪证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刑事侦查、起诉、审判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作出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行为,或隐匿罪证。
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指的是证人作出虚假的证明,鉴定人作出不符合事实真相的鉴定,记录人作出不真实的记录,翻译人作出歪曲原意的翻译。隐匿罪证指掩盖歪曲事实真相、毁灭证据,将应提供的证据隐匿起来。
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主要指对案件构成犯罪、犯罪性质或对罪行轻重有重大影响的情节。如果伪证的事实不重要,对案件处理没有影响,就不能以伪证罪论处。至于伪证行为是否导致错误的判决,不影响定罪,但可作为量刑时考虑的情节。
行为人伪造、变造、毁灭凭证、隐瞒事实真相的行为,并非发生在司法机关的刑事诉讼活动中,而是在一般责任事故调查处理、审计、监察等行政活动中发生的。因此,不能以伪证罪论处。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26条规定,单位行政领导人、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伪造、变造、故意毁灭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的,将受到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也规定,对于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单位、单位直接责任人员、单位负责人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审计机关可以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并可酌情处以罚款;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行为,将移送监察或有关部门处理,由审计机关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上述法律、法规中提及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行为,虽然在客观上也表现为隐瞒事实真相、毁灭、伪造、隐匿相关资料,但其所侵犯的客体不同于伪证罪,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以其他犯罪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