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7-25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2条的规定,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证据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证据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是认定案情所必需的。
证据必须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表现形式。
证据具有以下特征:
证据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证据事实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关联。
证据的收集和形式都受法律约束,必须是侦查、检察、审判人员收集和认可的,且符合法定形式。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条的规定,刑事证据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
物证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如犯罪工具、现场遗留物、行为侵犯的客体物等。痕迹是指两个物体互相作用所产生的印迹,如指纹、脚印、车痕等。
书证是指以其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材料,如文字、图画、符号所记载的内容。
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情况向侦查、检察、审判人员所做的陈述,可以是口头的或书面的。
被害人陈述是指被害人就其所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情况和其他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向司法人员所做的陈述,可以是口头的或书面的。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指被指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案件事实向侦查、检察、审判人员所做的供认罪行或否认罪行的陈述。
鉴定结论是指鉴定人对司法机关交付的案件中的专门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的书面结论,具有重要的证据作用。
勘验、检查笔录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等进行勘验、检查所做的记载,可以是文字记录、绘图、照像、录像等。
视听资料是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可以重现原始声音、原始形象的磁带或储存于电子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资料,具有客观性强、内容直观、丰富、具体的特点。
办案人员应重视证据,进行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陈述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办案人员处理案件时,必须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客观性,如实反映案件的真实情况。办案人员在收集和调取证据时,应要求提供证据的单位和个人如实提供。
对于无法证明犯罪人有罪的情况,应采用疑罪从无的处理原则,即不能证明有罪就视为无罪。这一原则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冤枉无辜,保证人权,减少司法资源的浪费。
证明责任是指对被告人是否有罪以及情节轻重,应由谁提出证据加以证实的责任。在公诉案件中,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承担;在自诉案件中,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自诉人承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如实陈述,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的责任。
证明对象是指必须用证据加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范围。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主要包括:犯罪事实是否发生、构成犯罪事实的有关情节、作为从重、加重或者从轻、减轻、免除刑事处罚的有关事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表现和犯罪后的态度、其他需要证明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