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事实会名誉侵权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证据 > 刑事证据种类法律知识

陈述事实会名誉侵权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12-07

 
119800

陈述事实可能构成名誉侵权

客观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

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可以以口头或行为方式进行,例如将他人的缺陷或其他有损于人的社会评价扩散传播,以诋毁他人名誉,让其蒙受耻辱。诽谤是指捏造和散布虚假事实,破坏他人名誉。诽谤可以通过口头或文字方式进行,包括捏造和散布一切有损于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如诬蔑他人犯罪、品行不端、素质能力不高、企业形象不佳等。

只有当侵权人的侮辱、诽谤行为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受害人的评价时,才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行为人的侮辱或诽谤行为必须是公开进行,并向第三人散布,才能表明其行为已经产生了社会影响,损害了被侵权人的名誉。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应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如果行为人没有实际恶意,即使确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仍然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等而使损害后果发生。

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

特定的人是指某个具体的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没有特定的人,则在法律上就不存在受害人。但是,如果某些文学作品在描写中对特定的人进行了侮辱或诽谤,虽然使用的是代号或假名,但读者一看便可知晓其所指的对象是谁,这显然不能因其使用代号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权。因此,如果所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人,即使没有指名道姓,同样可以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严重损害受害人名誉的后果

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创伤。这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心理负担或精神上的折磨必须是客观实在的,而不是受害人主观上的感受。行为人的某些行为如果没有造成受害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则不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延伸阅读
  1. 网络侵权纠纷案件的管辖地怎么确定
  2. 损害他人名誉是侵权吗
  3. 乱透露本人工资是侵犯隐私权吗
  4. 网络名誉侵权起诉状
  5. 前男友长期打骚扰电话算侵犯隐私吗

刑事证据热门知识

  1. 勘验笔录与检查笔录是什么意思
  2. 血迹能作为直接证据吗
  3. 监狱服刑人员出具的证言有法律效力吗
  4. 16岁放包庇罪有哪些处罚
  5. 尸检报告是什么证据
  6. 口供不一致可以结案吗
  7. 告第三者需要哪些证据
刑事证据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