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6-05
1. 道德诚信缺失
随着实用主义价值观的盛行,一些人将道德诚信置于利益之上,只考虑如何获取他人的财富,而不顾手段是否合法、是否符合道德原则。
2. 趋利避害心理
当事人在诉讼中,如果如实陈述可能会导致失去既得或可得利益,往往会本能地选择虚假陈述,这种心理与缺乏诚信的根本缺失不可等同对待。
3. 书面证据缺失
由于缺乏足以证明案件基本事实的书面证据,当事人的陈述多以口头形式为主,一旦发生纠纷,就为虚假陈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4. 合同条款不完善
一些合同纠纷由于主要条款的缺失或文字表述的歧义,使当事人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进行有利于自己的陈述。
5. 财务手续不完备
一些微型企业老板兼任多个职位,如出纳、总账、保管员、发货员等,他们可能不建账、不记账,或者票据不入账等,一旦发生纠纷,就无法查证,为虚假陈述者提供了机会。
1. 强势推进诚信文化建设
通过政府主导、传媒参与等方式,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诚信文化,倡导讲诚信光荣、违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2. 加强小、微型企业的财务管理
行政执法部门可以通过联合执法和能动培训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小、微型企业健全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日常财务收支行为,避免财务漏洞或瑕疵。
3. 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在民商事合同行为中,应加强法律意识,坚持依法签订书面合同,并提高业务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对合同的主要条款进行多层审查,防止因不熟悉法律、粗心大意或业务不精而导致内容缺失或用语歧义。
4. 法院加大对虚假陈述者的制裁力度
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故意进行虚假陈述且证据确凿的当事人,不论是否造成严重后果,都应根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对其处以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同时处以15日以下司法拘留,并在新闻媒体上曝光。如果构成犯罪,还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