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指认笔录的效能和属性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11-28
刑事案件中辨认、指认笔录的效力和属性
一、辨认、指认笔录作为适格证据的合法依据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虽然刑事诉讼法没有明文规定辨认、指认笔录具体属于哪种证据,但不能否定其作为证据的独立价值和辅助价值,以及保障诉讼正义、惩罚犯罪、保护无辜的作用。只要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具有合法性、关联性和真实性,就能作为证据使用。对于辨认、指认笔录的属性,可以将其归属于言词证据类别。根据辨认、指认人的不同身份,可以将其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被害人陈述或证人证言使用。然而,辨认、指认笔录与一般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被害人陈述以及证人证言有所不同。首先,辨认、指认笔录不仅仅是言语记录,而是在侦查部门的主持下,见证人的参与下,记载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或证人的言词而形成的证据。其次,见证人的参与旨在证明侦查活动的合法性,而不对辨认、指认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因此,辨认、指认笔录制作的形式和内容与一般的言词证据有所不同。
二、规范辨认、指认笔录的收集和制作程序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常见的问题包括辨认、指认笔录概括反映多起指认活动、只写结果不写过程、文书记载过于简单;公安部门提供辨认、指认照片、物品时没有正式的提取扣押文书;辨认、指认活动安排不够严谨,导致辨认人能够轻易地判断出辨认、指认对象;辨认、指认活动中侦查人员操作不当,进行单独辨认、指认,或者有明显的诱导行为;辨认、指认活动中没有指定见证人,而是事后请人签名了事。为了规范辨认、指认的程序,侦查机关在组织辨认、指认前应当向辨认人详细询问辨认对象的具体特征,并制作询问笔录。侦查机关还应当告知辨认人有意作虚假辨认应负的法律责任,并在笔录上予以注明。在组织辨认、指认时,应避免辨认人见到被辨认的对象,并应当安排在与发案时间、环境相近似的条件下进行。如果有多名辨认人对同一辨认对象进行辨认,应当分别进行。在辨认过程中,侦查人员不得向辨认人进行任何暗示,干扰辨认活动。根据辨认的不同对象,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对于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嫌疑人照片的辨认,应选择与其年龄、气质、身高、发型、脸型相接近的人或照片,并可以采取反复辨认来排除偶然性;对于尸体的辨认,应当有法医协助,并让辨认人对尸体的衣着、身体特征等进行全面辨认;对于物品或文件的辨认,应当混杂相似的同类物品或文件进行混合辨认;对于现场和涉案场所的指认,侦查人员不得进行任何暗示和诱导行为。
三、完善辨认、指认笔录的制作,增强证明效力
辨认、指认笔录是如实反映整个辨认、指认过程和结果的书面记载形式。辨认、指认笔录的完备性不仅关系到侦查活动的合法性,还直接影响该证据的证明效力,甚至可能影响到定罪量刑。因此,规范辨认、指认笔录的制作程序非常重要。在制作辨认、指认笔录时,应全面、真实地反映整个辨认、指认过程和结果,而不仅仅记载结果而忽略过程。在辨认、指认笔录过程中,应指定一至二名与案件无利害关系的人作为见证人,全程见证辨认、指认过程,并在笔录上签章。对见证人的身份资料应详实,便于对其进行利害关系及品格认定。每一次指认活动应形成一份完整的指认笔录,杜绝一份笔录概括多起指认活动的情况。辨认、指认笔录完结后,除了侦查人员和记录人签名,辨认人确认无误后签字和按手印外,还应交见证人签名,并附上见证意见。通过完善辨认、指认笔录的制作程序,可以增强其证明效力,确保辨认、指认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同时,也能够提高辨认、指认笔录作为证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为司法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