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2 更新时间:2024-09-16
2012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明确了电子数据为法定的证据类型。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视听资料包括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媒工具,整合了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博客、QQ聊天工具、网上购物、网络支付平台等功能。由于其便捷性,我国使用的人数已达5亿多,稳坐新型信息交流平台的首席交椅。微信平台上的信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显然属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范畴,由于使用的普及性,目前在诉讼中作为证据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微信证据要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并不容易,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
微信使用人的身份确认问题,目前的司法实践主要有四个途径:对方当事人自认;微信头像或微信相册照片的辨认;网络实名、电子数据发出人认证材料或机主的身份认证;第三方机构即软件供应商腾讯公司的协助调查。
微信证据为生活化的片段式记录,如不完整可能断章取义,也不能反映当事人的完整的真实意思表示。
由于缺乏明确的认证规则和专门的电子证据鉴定机构,部分公证、鉴定存在瑕疵缺漏,这些都增加了法院对电子证据认证的难度。因此,建立专门的电子数据证据鉴定机构并明确其认证规则,是目前“微信”证据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发展已经越来越多样化,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宽泛。微信、微博等成为了越来越多地人选择的交流沟通方式。在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电子数据作为证据出现,不仅是在民事案件中,甚至于刑事案件中也不乏来自于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的电子数据证据。为规范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提高刑事案件办理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已经于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刑事证据的种类是指刑事证据在法律上所做的逻辑划分。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我国刑事证据有以下八种: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
物证是指以其外部特征,存在场所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的实物和痕迹。物证具有教强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审查物证采取的方法包括辨认、鉴定、侦查实验等。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材料和其他物品。书证具有直接证明性、稳定性、物理性和思想性。
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做的陈述。证人证言具有客观陈述、无利害关系、受主观能力和客观条件影响的特点。
被害人陈述是指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就其了解的案件有关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就其被指控的犯罪事实以及其他案件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鉴定意见是指公安司法机关为了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问题,指派或聘请具有这方面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进行鉴定后作出的书面结论。鉴定意见具有特定的书面形式,仅限于解决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是揭示物品、痕迹证明价值的主要手段。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是指办案人员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尸体进行的勘查、检验后所作的记录。勘验笔录可分为现场勘验笔录、物体检验笔录、尸体检验笔录等。检查笔录是指办案人员为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和生理状态,对他们的人身进行检验和观察后所作的客观记载。
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象、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高科技设备储存的信息证明案件情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