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刑法司法解释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法律法规 > 刑法司法解释法律知识

什么是刑法司法解释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2-08

 
116546

刑法解释: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的争议

主观解释论

主观解释论认为,法律是立法者为社会一般人设计的行为规范,表达了立法者希望或不希望、允许或不允许人们从事什么样的行为的主观愿望。因此,刑法应以成文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应受何种刑罚处罚。法律的明确性有助于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规划自己的行为方式,并预见到行为的法律后果。此外,法律的明确性还促使法官严格依法办案,禁止滥用职权,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主观解释论强调法律解释应该寻找立法者在立法时所表达的立法原意。

客观解释论

客观解释论认为,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法律解释必须符合实际的社会生活。客观解释论者指出,法律是具有生命的行为规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脱离立法者而独立存在,并逐渐失去立法者赋予的某些性质。法律只有在适应社会需要的情况下才能保持活力。客观解释论者认为立法意图只是一个虚构的概念,法官的解释实际上是对法律的创造。然而,客观解释论者也强调解释应该受到法律文本的制约,不能脱离法律的意义。

刑法解释的原则

在刑法解释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解释应遵循罪刑法定原则,不得超越刑事立法权。刑法应以成文法的形式明确规定犯罪行为及其刑罚,以确保法律的明确性和可预见性。

严格解释原则

刑法的解释应严格执行,以确保法律的确定性和公正性。法官应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禁止滥用职权,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立法意蕴的阐发

刑法解释应在法律文本所允许的范围内,阐明立法精神并弥补立法的不足。解释不应脱离法律文本的意义,而是把法律文本中已经或应当包含的意义阐发出来。

综上所述,刑法解释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之间。主观解释论强调寻找立法者的主观愿望和立法原意,而客观解释论强调法律的适应性和活力。在解释刑法时,应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坚持严格解释,并在立法意蕴所允许的范围内阐发法律的精神。

延伸阅读
  1. 国家工作人员接受宴请是否构成受贿罪
  2. 销售仿冒产品的法律处罚
  3. 立功分为一般立功与重大立功
  4.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定义和构成要件
  5. 国有企业滥用职权量刑标准,国有企业滥用职权罪司法解释

刑法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我国刑法第128条明确规定
  2. 服刑期间的生活费问题
  3. 传播淫秽物品罪的定义和危害
  4. 作弊行为的法律后果
  5. 非法采矿罪的司法解释
  6. 网上被骗报案了,警察能追回被骗金额吗?
  7. 入党政审不合格的8种情况是什么
刑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