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11-25
徇私枉法罪的第一种构成方式是对明知是无罪的人使他受追诉。无罪的人包括没有违法犯罪事实的人、依法不构成犯罪的人、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人以及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人。使他受追诉是指对无罪人员进行侦查、起诉、审判等刑事诉讼活动,追究其刑事责任,而这种行为是出于徇私徇情的目的。
徇私枉法罪的第二种构成方式是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有罪的人是指构成犯罪并且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故意包庇使其不受追诉是指通过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其他手段,故意包庇使有罪的人不受立案、侦查、起诉或审判。
徇私枉法罪的第三种构成方式是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枉法裁判包括有罪判无罪、无罪判有罪、多罪判少罪、少罪判多罪、重罪轻判、轻罪重判等情况。这种行为只能由刑事审判人员实施,而不包括侦查人员和检察人员。
徇私枉法罪的犯罪主体是司法工作人员,包括从事侦查、检察、审判工作的人员,如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人员、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等。非司法机关人员或者不负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人员不能构成该罪的主体,而构成该罪的必须是共同犯罪。
侦查人员是指负责刑事案件侦查工作的专门机关的工作人员,如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人员。他们的职权包括搜集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查缉犯罪嫌疑人以及实施必要的强制措施。
检察人员主要是指检察院的检察员或负有检察职责的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对刑事案件进行侦查、补充侦查、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和出庭支持公诉等工作。同时,他们还负责监督公安机关的侦查、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以及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改等是否合法。
徇私枉法罪与包庇罪在主体、犯罪手段和犯罪发生的时间上存在以下区别:
1. 主体不同:徇私枉法罪的主体只能是司法工作人员,即特殊主体;而包庇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任何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 犯罪手段不同:徇私枉法罪的包庇手段必须是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办案活动实现包庇罪犯的目的;而包庇罪通过作假证明、帮助毁灭罪迹、隐藏或毁灭罪证等手段实现包庇行为,不要求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包庇。
3. 犯罪发生的时间不同:徇私枉法罪的包庇行为一般发生在判决之前,如果在判决生效之后实施舞弊行为放走罪犯使其逃脱惩罚,则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而包庇罪的包庇行为可以在行为人犯罪后的任何阶段实施,既可能在侦查、预审、起诉、审判阶段实施,也可能在判决之后实施。
通过以上对徇私枉法罪的构成要件、犯罪主体以及与包庇罪的区别的分析,我们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警惕,避免出现徇私枉法的行为,以维护司法机关的威望和声誉,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防止国家机关受到损害。如若遇到此类问题,应及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