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代表人会被限制出境吗
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24-07-21
要想成为企业的法人,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有符合法律规定的资金、组织章程、能承担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等。并且要经过主管机关的核准,企业法人可以代表企业参加民事活动,例如诉讼、签约等,那么法定代表人会被限制出境吗?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
法定代表人的出境限制问题
一、法定代表人的出境限制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二条规定,中国公民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出境:(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证件或者拒绝、逃避接受边防检查;(二)被判处刑罚尚未执行完毕或者属于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三)有未了结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决定不准出境;(四)因妨害国(边)境管理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被其他国家或者地区遣返,未满不准出境规定年限的;(五)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决定不准出境;(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准出境的其他情形。
二、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性质
《民事诉讼法》第92条对于财产保全的被申请人没有进行国籍区分,因此《民事诉讼法》第92条和《民事诉讼法》第十章的规定并不能作为限制出境的依据。限制出境在我国现行立法中尚未形成明文规范,因此应当作为一种独立的保全制度加以规定。考虑到限制出境的特殊法律性质,有必要对限制出境与财产保全以及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进行区分。
1、限制出境与财产保全
《民事诉讼法》第92条规定了财产保全,财产保全措施是针对被申请人的财产进行的,而限制出境措施是针对被申请人本人进行的。由此可见,限制出境不属于财产保全措施的范畴。在审判实践中,法院错误地适用《民事诉讼法》关于财产保全的规定来限制出境是不正确的。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涉港澳经济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6条中对限制香港、澳门当事人出境做出了规定,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该司法解释将限制出境作为其他强制性措施,与诉讼保全有所区别。
2、限制出境与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保障民事审判活动和执行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实施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人采取的强制手段。从保障民事审判活动和执行活动顺利进行的目的来看,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与限制出境的目的相同。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区别:法院是依职权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采取强制措施,而限制出境措施的采取一般是以当事人的申请为依据;强制措施的采取可以针对任何妨害民事诉讼的人,包括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和案外人,而限制出境措施一般只能针对案件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十章的规定,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所采取的强制措施并不包括限制出境。
三、采取限制出境措施的程序
1、当事人的申请限制出境措施的采取应以当事人的申请为原则,法院依职权采取为例外。申请应以书面形式提出,详细说明申请保全的事项、事实和理由,并应附有相关证据(如护照号、身份证号等信息资料)。2、申请人的担保由于错误采取限制出境措施可能会导致被申请人遭受损失,因此当事人在向法院提出申请时应提供担保。如果申请人拒不提供担保,法院可以裁定驳回其申请。担保的方式、数额等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由法院审查决定。3、审查与执行法院应对申请是否符合条件进行审查,采取限制出境措施应满足以下条件:(1)被申请人与未了结民事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2)有采取限制出境措施的必要性,即被申请人有借出境逃避民事责任的可能性。如果不限制其出境,将导致案件无法顺利审理或有效裁判无法执行。然而,限制出境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身自由,有时甚至会在国际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应严格依法掌握。对于境外企业法人在我国尚未了结的经济纠纷案件,可以依法对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和业务主管人员进行限制出境。对于在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如果该企业资不抵债,应按照公司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相关法律处理,不应限制外方的代表人和投资者出境。只有在外方股东利用投资蓄意欺诈的情况下,才可以限制外方股东的相关人员出境。确有必要限制外方当事人出境时,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的规定执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此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1)对于可以尽早处理的案件,不要等到当事人临出境时才处理;2)对于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处理的案件,不要采取扣留证件的方法;3)对于可以在内地处理的案件,不要到出境口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