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11-22
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由监狱管理机关执行,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在判决生效后,犯罪分子被送往监狱接受教育改造和强制劳动改造。在主刑执行期间,监狱管理机关依照刑法的规定,对犯罪分子进行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
第二种执行方式是由公安机关执行,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的罪犯。如果罪犯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也应由公安机关同时执行。对于刑满释放及假释期间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的刑罚执行,由该罪犯所在地公安机关负责。
根据刑法的规定,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如果是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开始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如果是被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间与管制的时间相同,同时执行。
剥夺政治权利在主刑执行期间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因为大多数犯罪分子在监狱或看守所执行,附加刑一般都不打折扣。然而,问题往往出现在主刑执行完毕或被假释之后。这时的犯罪分子已经获得了人身自由,周围的群众也就把他视为正常的普通人,很容易忽视他还有未执行完毕的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刑。某些执行机关也往往疏忽附加刑的执行情况,未在释放通知书中注明剥夺政治权利执行的起止时间。
在犯罪分子被释放到社会后,也未加强对其管理,使剥夺政治权利的判决失去了实际意义。
我国现行的剥夺政治权利执行制度是依靠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的。监督、教育改造是由群众监督考察小组具体负责。然而,这种执行方法在改革开放以前是有效的,但在社会人员流动性较大的今天,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群众监督考察小组难以真正建立起来,有的地方即使建立了这样的小组,也难以正常开展工作。其次,被独立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经常外出,不知下落,因此目前这种监督考察方式对他们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
在实践中,经常出现不知被剥夺政治权利罪犯的去向的情况,有时甚至执行期满要宣布恢复政治权利时,连人都找不到。尽管我国刑法中有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刑罚的相关罪名,但刑法、刑诉法却没有对剥夺政治权利刑罚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违法后的惩处作出明确的规定,这使得刑罚的执行难以实施。